春季雏鹅养殖八点注意事项,禽类消费渐趋多元化
早春天气寒冷潮湿,像近期的新冠病毒一样,鹅的致病因素也很多。刚出壳的雏鹅,体质娇嫩、绒毛稀少、体小,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强。因此,在早春季节,如果饲养不当,雏鹅容易发病。为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雏鹅成活率。养殖一点通大致将其总结为以下八点:
一、注意选好雏鹅
健康雏鹅表现为绒毛粗长、有光泽、洁净。卵黄吸收良好,脐带收缩完全。无脐钉,脐部周围无水肿。举止活泼,眼睛灵活而有神,反应灵敏,叫声响亮。用手握住颈部并提起雏鹅时,脚能迅速收缩并挣扎有力,将雏鹅仰翻放置,很快能翻身站起。腹大、血脐、大肚脐、跛脚、瞎眼、歪头等弱雏、畸形雏、病雏不能选用。
二、育雏舍保证温度
雏鹅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抗寒能力特别差。保温条件直接影响雏鹅成活率,所以冬春季节要严格控制好舍温。雏鹅养殖方式大致可分为网上育雏和地面垫草育雏两种方式,首周育雏温度保持在28℃~32℃,以后每周缓降2℃左右,当温度降到18~20℃左右时就可逐渐脱温转为常温饲养。当地面平养使用保温毯、保温伞以及火炕育雏时要调节温度均匀,达到雏鹅所需温度。笼养多层育雏,应注意上、中、下层温度均衡一致,光照充足,密度不能太大。
温度测定应在室内不同位置分别测量,热源近处可取规定温度上限,低温区可取规定温度的下限。雏鹅预防接种或分转群时,饮水中注意添加电解多维,舍温暂时提高2℃~3℃。
温度适宜,雏鹅表现:雏鹅活泼,羽毛光滑整齐,均匀散布于育雏栏周围,吃食、饮水正常,能安静休息。
温度过低,雏鹅表现:雏鹅集中成堆,挤在一起,或密集于热源处,绒毛竖起,并不断发出长而尖锐的叫声。
温度过高,雏鹅表现:雏鹅远离热源、呼吸加快、频频喝水、食欲下降、不时发出高而短促的叫声起卧不安、难以入睡。
三、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雏鹅新陈代谢旺盛,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粪便,产生水蒸气和氨气等有害物质,需要及时排出,保持空气新鲜,否则会造成雏鹅氨中毒。为此,要加强育雏室通风。通风应在晴暖天中午进行。先提高室温1~2℃,再慢慢开启门窗,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雏鹅身上,以免受凉。
育雏室两侧或顶部需要开孔进行通气,白天温度高时可适当开大,晚间气温低时,适当关小或关闭。检测标准可以人进入鹅舍不感到刺眼或刺鼻为宜,为防贼风侵入对雏鹅造成生病,通气孔注意不要直接对着雏鹅。
雏鹅的饲养密度与雏鹅的运动、育雏室空气及室内温度等关系极为密切。饲养密度过大,不利于生长发育且易出现啄羽、啄趾等恶习;密度过小,则降低育雏室的利用率。合理的饲养密度为:一周龄时,25只/㎡,随着雏鹅生长,不断调整饲养密度,到一月龄时,4~5只/㎡,同时,为防雏鹅打堆而压死、压伤以及有利于雏鹅生长均匀、发育整齐,要经常根据雏鹅大小、强弱进行合理分群。一般每群以50~100只为宜。
四、适宜湿度
湿度和温度同样对雏鹅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两者是共同起作用的。低温高湿使体热散发很快,易引起感冒、拉稀、打堆,造成僵鹅、残次鹅和雏鹅死亡;高温高温使体热散发不出去,食欲下降。同时,高温、高湿,易引起病菌大量繁殖,造成雏鹅发病率上升。高湿是育雏大忌,所以,室内喂水时切勿外溢,经常打扫卫生,勤换垫料保持干燥,使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此时雏鹅体热散发和水分蒸发达到平衡,雏鹅舒服,其休息、食欲、活动良好,发育才能正常。雏鹅脱温后,及时放牧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晒阳光浴。
五、彻底消毒
在进雏前要对育雏室彻底消毒。通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溶液15毫升和高锰酸钾75克熏蒸消毒24小时;地面用百毒杀(或其他消毒剂)度喷洒消毒;放养场地用20%石灰乳或3%烧碱水喷洒消毒;用具清洗后曝晒或用化学消毒剂泼洒消毒;曾饲养过禽类的育雏室可用20%石灰乳泼涂墙壁消毒。
六、防止疾病发生与传播
1、预防接种
鹅雏孵化后,逐渐失去母源抗体,一日龄需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皮下注射0.5ml/只,10~15日龄注射鹅副粘病毒疫苗0.5ml/只。
2、白痢病
发病初期可采用土霉素,每50公斤饲料加150克,连喂三天。或添加肠动力饮水。
3、消化不良
喂给营养全面、易消化的雏鹅专用大品牌饲料,少喂勤添。
4、感冒
舍温保持稳定,防止贼风入舍,用金霉素按0.3%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可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
七、注意赶堆
雏鹅本来就喜欢聚集,冬春天气寒冷更易扎堆,造成受压而死。为此,应加强值班观察,随时将打堆雏鹅赶散。
八、防止农药中毒
家中农药应妥善保管,防止农药有机磷等中毒,建议立即注射硫酸阿托品灭菌水溶液,成鹅0.5mg/只,重者30分钟后再重复一次。
一、注意选好雏鹅
健康雏鹅表现为绒毛粗长、有光泽、洁净。卵黄吸收良好,脐带收缩完全。无脐钉,脐部周围无水肿。举止活泼,眼睛灵活而有神,反应灵敏,叫声响亮。用手握住颈部并提起雏鹅时,脚能迅速收缩并挣扎有力,将雏鹅仰翻放置,很快能翻身站起。腹大、血脐、大肚脐、跛脚、瞎眼、歪头等弱雏、畸形雏、病雏不能选用。
二、育雏舍保证温度
雏鹅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抗寒能力特别差。保温条件直接影响雏鹅成活率,所以冬春季节要严格控制好舍温。雏鹅养殖方式大致可分为网上育雏和地面垫草育雏两种方式,首周育雏温度保持在28℃~32℃,以后每周缓降2℃左右,当温度降到18~20℃左右时就可逐渐脱温转为常温饲养。当地面平养使用保温毯、保温伞以及火炕育雏时要调节温度均匀,达到雏鹅所需温度。笼养多层育雏,应注意上、中、下层温度均衡一致,光照充足,密度不能太大。
温度测定应在室内不同位置分别测量,热源近处可取规定温度上限,低温区可取规定温度的下限。雏鹅预防接种或分转群时,饮水中注意添加电解多维,舍温暂时提高2℃~3℃。
温度适宜,雏鹅表现:雏鹅活泼,羽毛光滑整齐,均匀散布于育雏栏周围,吃食、饮水正常,能安静休息。
温度过低,雏鹅表现:雏鹅集中成堆,挤在一起,或密集于热源处,绒毛竖起,并不断发出长而尖锐的叫声。
温度过高,雏鹅表现:雏鹅远离热源、呼吸加快、频频喝水、食欲下降、不时发出高而短促的叫声起卧不安、难以入睡。
三、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雏鹅新陈代谢旺盛,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粪便,产生水蒸气和氨气等有害物质,需要及时排出,保持空气新鲜,否则会造成雏鹅氨中毒。为此,要加强育雏室通风。通风应在晴暖天中午进行。先提高室温1~2℃,再慢慢开启门窗,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雏鹅身上,以免受凉。
育雏室两侧或顶部需要开孔进行通气,白天温度高时可适当开大,晚间气温低时,适当关小或关闭。检测标准可以人进入鹅舍不感到刺眼或刺鼻为宜,为防贼风侵入对雏鹅造成生病,通气孔注意不要直接对着雏鹅。
雏鹅的饲养密度与雏鹅的运动、育雏室空气及室内温度等关系极为密切。饲养密度过大,不利于生长发育且易出现啄羽、啄趾等恶习;密度过小,则降低育雏室的利用率。合理的饲养密度为:一周龄时,25只/㎡,随着雏鹅生长,不断调整饲养密度,到一月龄时,4~5只/㎡,同时,为防雏鹅打堆而压死、压伤以及有利于雏鹅生长均匀、发育整齐,要经常根据雏鹅大小、强弱进行合理分群。一般每群以50~100只为宜。
四、适宜湿度
湿度和温度同样对雏鹅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两者是共同起作用的。低温高湿使体热散发很快,易引起感冒、拉稀、打堆,造成僵鹅、残次鹅和雏鹅死亡;高温高温使体热散发不出去,食欲下降。同时,高温、高湿,易引起病菌大量繁殖,造成雏鹅发病率上升。高湿是育雏大忌,所以,室内喂水时切勿外溢,经常打扫卫生,勤换垫料保持干燥,使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此时雏鹅体热散发和水分蒸发达到平衡,雏鹅舒服,其休息、食欲、活动良好,发育才能正常。雏鹅脱温后,及时放牧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晒阳光浴。
五、彻底消毒
在进雏前要对育雏室彻底消毒。通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溶液15毫升和高锰酸钾75克熏蒸消毒24小时;地面用百毒杀(或其他消毒剂)度喷洒消毒;放养场地用20%石灰乳或3%烧碱水喷洒消毒;用具清洗后曝晒或用化学消毒剂泼洒消毒;曾饲养过禽类的育雏室可用20%石灰乳泼涂墙壁消毒。
六、防止疾病发生与传播
1、预防接种
鹅雏孵化后,逐渐失去母源抗体,一日龄需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皮下注射0.5ml/只,10~15日龄注射鹅副粘病毒疫苗0.5ml/只。
2、白痢病
发病初期可采用土霉素,每50公斤饲料加150克,连喂三天。或添加肠动力饮水。
3、消化不良
喂给营养全面、易消化的雏鹅专用大品牌饲料,少喂勤添。
4、感冒
舍温保持稳定,防止贼风入舍,用金霉素按0.3%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可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
七、注意赶堆
雏鹅本来就喜欢聚集,冬春天气寒冷更易扎堆,造成受压而死。为此,应加强值班观察,随时将打堆雏鹅赶散。
八、防止农药中毒
家中农药应妥善保管,防止农药有机磷等中毒,建议立即注射硫酸阿托品灭菌水溶液,成鹅0.5mg/只,重者30分钟后再重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