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下关子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下关子遗址位于茂县光明镇中心村,地处涪江支流——土门河左岸的冲积阶地上,西距茂县县城10公里,中间的土地岭为岷江与涪江流域的分水岭。
为配合兰成铁路工程建设,2014年10月——2015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汉代和明代墓葬66座,灰坑25座、房址1座;出土铜、铁、陶、石、骨、琉璃、绿松石、海贝、料珠等各类器物500余件(套),“半两”、“五铢”、“货泉”等铜钱1000余枚,还出土有人骨、兽骨、浮选的碳化植物种子等。
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下关子台地的东端,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址等。灰坑疑多与窑址作坊有关,加工非常规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灰坑内填大量的红烧土、黑灰土、碳屑等,红烧土有平整的烧结面。
出土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皮革等。陶器多泥质灰陶、红陶,部分为夹砂灰陶、红陶,纹饰以凸棱上饰绳纹的复合纹最为盛行,另有部分磨光陶;器形以喇叭口罐、高领罐、侈口罐等罐类居多。
下关子遗址地处岷江上游与涪江流域的交接处,其新石器时代遗存承接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对研究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与向外传播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汉代遗存主要是墓葬,此次发掘的石室墓系岷江上游及周边地区首次发现,规模较石棺葬大,构筑方式与石棺葬也有所不同,大部分有墓道,随葬器物有釜、鍪、瓮、弩机、铁剑等,汉文化的因素非常浓厚,而当地石棺葬的因素较少,墓主人疑是汉朝中央政府派驻当地的行政或军事管理者。此外,还发掘了大量汉代石棺葬。
下关子遗址的石构墓葬时代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甚至蜀汉时期,因有清晰的地层迭压关系和出土有钱币等时代特征明确的随葬品,对于重新审视和建立整个岷江流域及周边石构墓葬的年代和发展演变序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