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鲁氏菌病防制
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病原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球状、球杆状细菌,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需氧。自然条件下该菌活力较强,在日光直射和干燥环境下,其抵抗力较弱。该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牛,感染牛可长期甚至终身带菌,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牛的乳汁、粪便、尿液、流产胎儿、胎衣及子宫分泌物含有病菌。
2.2 传播途径 本病经消化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也可通过生殖道、呼吸道及皮肤、眼结膜引起感染,种公牛可通过精液感染其他牛。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半个月,长的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有的可能终生潜伏而不发病。
本病可导致母牛流产,流产前母牛阴道黏膜潮红,病部有粟粒状红色结节,从病牛阴道中流出灰白色、淡褐色、黄红色的脓性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病牛也产下弱犊,但其存活不久,胎衣有的病牛可以正常排出,但大多数病牛的胎衣会滞留并引发子宫炎。
4 诊断
4.1 流行病学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诊断。若分离到布鲁氏菌即可确诊。若PCR检测呈阳性也可作出确诊,但须对其准确性作出评价。
4.2.2 血清学诊断。主要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汁环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其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筛选,试管凝集作为确诊试验。
5 综合防制
5.1 规范引种 引种前须了解引入地的布病情况,牛引入后至少隔离饲养30 d以上,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养。奶牛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减少从外面引进奶牛。
5.2 加强监测 每年监测2次,阳性奶牛及时淘汰。
5.3 严格消毒 根据奶牛场自身情况加强消毒,防止病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