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及防治
奶牛酮病是奶牛泌乳早期的常见代谢病,其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病牛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临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酮体含量在1.72~3.44 mmol/L(100~200 mg/L)之间,而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 mmol/L(200 mg/L)以上。
1 病因
1.1 乳牛高产 母牛在产犊后8~10周内食欲较差,其获得的能量和葡萄糖不能满足泌乳的需要,而高产乳量会加剧这种供需矛盾。当母牛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使血糖降低时可引起酮病。
1.2 日粮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 饲料供应过少,饲料品质低劣、单一,或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机体糖生成减少,血糖浓度降低时,可导致牛因酮体大量产生而发病。
1.3 母牛产前过肥 干奶期能量水平过高同样会使机体糖生成减少而导致酮病发生。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
1.4 其他 母牛患病及矿物质,如钴、碘、磷等缺乏均可诱发酮病。
1.4.1 生产性酮病。多发生于体况好,具有较高泌乳潜力,且饲喂高质量日粮的母牛。
1.4.2 继发性酮病。是某些疾病,如皱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乳房炎等所致。
1.4.3 食源性酮病。青贮料中含有过量的丁酸盐,奶牛采食后容易发生酮病。
1.4.4 饥饿性酮病。多发生于体况较差,饲喂低劣饲料的奶牛。
2 发病机理
当奶牛体内血糖浓度下降时,脂肪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脂肪分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而脂肪酸则因脂肪组织中缺乏α-磷酸甘油而不能重新合成脂肪。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长时间血糖浓度低下,引起脂肪组织中脂肪大量分解时,不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亦会引起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加快,并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因糖缺乏,没有足够的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形成大量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此外,脂肪酸在肝内生成甘油三酯,因缺乏足够的极低密度的脂蛋白将它运出肝脏,甘油三酯蓄积在肝内,引起脂肪肝,使糖异生障碍,脂肪分解加剧及酮体生成过多。
在动用体脂的同时,体蛋白也加速分解,其中生糖氨基酸可参加三羧酸循环而供能,或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入血液。生酮氨基酸经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最后生成酮体。
激素调节在酮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激素的作用下,糖异生作用增加,促使糖原分解、脂肪水解、肌蛋白分解,最终使酮体生成增多。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等与本病也有密切关系。
酮体本身的毒性较小,但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加上脑组织缺糖,病牛可呈嗜睡状态,甚至昏迷症状。丙酮还原或β-羟丁酸脱羧后可生成异丙醇,使病牛兴奋不安。酮体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引起病牛脱水,粪便干燥,迅速消瘦,拒食。
3 临床症状
酮病的症状常在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病牛表现为食欲减退,精料采食量减少,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呆滞,迅速消瘦,产奶量降低。病牛拱背,轻度腹痛,其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严重者乳、呼出的气体和尿液中有酮味。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狂躁、吼叫,向前冲撞。这些症状可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 h左右,间隔8~12 h又重新出现。
亚临诊酮病牛虽无明显症状,但其泌乳量下降,乳汁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
患酮病牛表现为低糖血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其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肝糖原水平下降,血糖浓度从正常的2.8 mmol/L(500 mg/L)降至1.12~2.24 mmol/L(200~400 mg/L),血酮升高至每升血液中含100~1 000 mg(正常<100 mg),乳中酮体变化幅度很大,可从正常时的0.516 mmol/L(30 mg/L)升高至发病时的6.88 mmol/L(400 mg/L)。酮病牛血液和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明显升高,与乙酸、丙酸浓度相比较,丁酸浓度升高最为明显。
酮病牛的血钙水平稍降低,可下降到2.25 mmol/L
(或90 mg/L)。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增高15%~40%),淋巴细胞增多(可增高60%~80%)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可降至10%)。严重病例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增高。
4 诊断
原发性酮病发生在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其血清酮体含量在3.44 mmol/L(200 mg/L)以上,病牛血糖降低,伴有消化机能紊乱,其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有神经症状。在临诊中,常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和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所用试剂为亚硝基铁氰化钠1份,硫酸铵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试剂混合研细,取粉末0.2 g放在载玻片上后,加待检样品2~3滴,若试剂立即出现紫红色即可作出判定。判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诊症状才有诊断意义。
亚临诊酮病必须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作出诊断,病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在1.72~3.44 mmol/L(100~200 mg/L)。继发性酮病可根据血清酮体水平增高、原发病本身的特点等作出诊断。
5 治疗
5.1 补糖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其对大多数病牛有效,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饲喂丙二醇或甘油(每日2次,每次500 g,连用2 d,随后每日250 g,连用2~10 d)。
5.2 抗酮疗法 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U肌肉注射。ACTH可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既能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原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
5.3 对症治疗 水合氯醛,首次剂量为30 g,以后用7 g,每日2次,连用3~5 d。用5%碳酸氢钠溶液500~1 000 mL静脉注射也可起辅助治疗作用。此外,还可用健胃剂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