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黄羊的常见传染病
一、羊痘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山羊痘病毒,是一种亲上皮性的病毒,在皮肤和粘膜的丘疹、脓疮及痂皮内大量存在。
2.症状 主要在皮肤和粘膜上形成痘疹。病羊发病初期体温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脉搏次数增加,结膜潮红,鼻孔流出浆液或脓性分泌物。
3.治疗 ①局部疗法:皮肤上的痘疹可用2%来苏尔或1%醋酸洗涤;有溃疡时可用1%硫酸铜、1%明矾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或龙胆紫药水处理。粘膜上的痘疹可用0.1%高锰酸钾或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处理,也可用羊痘速治等药物治疗。②防治并发症:用青霉素20~60万单位,链霉素20~6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连续3~7天。
二、羊传染性脓疱病(口疮)
1.病原 传染性脓疱病毒,又称口疮病毒。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羊和其他带毒动物。
3.症状 病羊的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先发生散在的小红点,继而发展成水泡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结痂。严重病例,患部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的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
4.预防 ①保持羊皮肤粘膜不发生损伤。尽量清除草料或垫草中的芒刺和异物,每只羊每天喂食盐5~8克。②本病常发地区,可在羔羊进入育肥圈前14天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③新购入的羊应隔离检查并对蹄部、体表进行消毒处理。④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草料应烧毁。圈舍、用具用2%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或20%热草木灰水消毒。
5.治疗 对病羊治疗2先涂以水杨酸钠软膏将痂垢软化,彻底除去痂垢,用0.2%~3%高锰酸钾冲洗创面,用浸有5%硼酸或5%的硫酸铜溶液的棉球擦掉溃疡面上的污物,再涂以2%龙胆紫或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每日1~2次;对蹄部病患可用5%甲醛溶液或用饱和硫酸铜溶液将蹄部浸泡1~2次分钟,连泡3次,再撒布硫酸铜粉或高锰酸钾粉。也可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三、羔羊痢疾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B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新生羔羊,以出生后1~4日内发病最多,7日以后发病很少。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羔羊,其次为带菌母羊。
3.症状 分两种;
(1) 急性型 流行时最早出现的病例为急性型。羔羊死亡很突然。羔羊头晚还似健康,次日早晨发现已死于圈舍。若仔细观察羔羊,可发现羔羊死前喜卧,无精神,不吃奶,对周围事物没反应,腹胀痛,低头,粪便先似正常,以后变棕灰色半夜体状,有的有血液混杂,粪便恶臭;病羔粘膜发绀,脱水,呼吸急促,头向后弯,昏迷,口流白沫,全身发凉,不久即死亡。病程数小时到十几小时。
(2)亚急性型 此型最为常见。病程可达1~2日,病羔表现无精神,食欲废绝,眼下陷,懒于活动并,喜卧,强令起立也不爱动,长时间卧下,弓背,不久就拉稀,粪便呈黄色半液体状,后带粘液,颜色为黄绿、灰黄或带血,或呈血便。
4.防治
(1)预防 加强对产仔母羊的饲养和管理,产前对怀孕母羊抓膘、保胎工作,产后补料。
(2)做好产前的准备工作,产羔房要保暖、干燥、清洁。
(3)加强对羔羊的护理,脐带要进行消毒。新生羔羊要母羊一起放于单独的木栏内,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防止受凉。
(4)因本病大多发生在严寒季节,故必须做好产配计划的调整和执行。
(5)可采用药物预防。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2-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
(6)预防接种。对生产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羊梭菌病四联苗或五联氢氧化铝菌苗。
(7)病羔接触过的用具要彻底消毒。每次产羔后也应彻底清扫和消毒。
2、治疗
发病后将病羔隔离,并加强护理工作。
(1)初期用轻泻剂,以清除肠内容物。用硫酸镁2-3克,溶于30-40毫升温水中,内加甲醛0.2-0.3毫升,一次灌服。
(2)用1%高锰酸钾液,每次15-20毫升,连用2-3天。
(3)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水灌服,每日2次。
(4)并发肺炎时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要适当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强心、补液、镇静,食欲不好者可灌服人工胃液10毫升或番木沿鳖酊0.5毫升,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