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治
某村发生黄牛以流涎和下颌、颈部水肿、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疫病。该村共饲养牛89头,发病15头,发病率为16.9%;死亡7头,宰杀1头,致死率为46.7%。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牛出血性败血病。?
1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停止;体温升到41℃;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水肿;舌肿胀,呈紫红色,呼吸极度困难,咳嗽,呈腹式呼吸;可视黏膜发绀;口中流出粘稠液体,个别病牛出现痛苦的干咳,鼻孔流出夹杂有血液泡沫鼻液;腹泻,粪便恶臭,混有血液。?
2 病理剖检变化
病牛黏膜、浆膜水肿,有散在的出血点,内脏器官充血:颌下、颈部结缔组织内有深黄色液体浸润;气管黏膜充血,胸腔内积有浆液性渗出液;肝、肾有点状坏死灶;淋巴结肿大。
?
3 实验室检验
(1)采取病牛静脉血和病死牛心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呈卵圆形,两极着色的杆菌。
(2)无菌采取病死牛肝脏研磨成糊状,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8乳剂,过滤,取上清液,接种给3只小鼠,每只0.3 ml。接种小鼠于18 h死亡,剖检接种局部皮下组织发生炎性水肿;胸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气管充血、水肿,内脏器官都有散在的出血点。
(3)无菌采取病死牛和试验接种病料死亡小鼠的肝、脾,分别接种在血液琼脂斜面,每份病料接种4个,37℃培养24 h,见有荧光、灰白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取菌落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见有与病死牛病料杆菌完全相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该村牛流行的疫病是牛出血性败血病。?
4 防治措施
(1)立即封锁疫点,将病牛隔离饲养、治疗用青霉素10 000 IU/kg体重,链霉素15 mg/kg体重,5%安痛定50 ml,每日肌肉注射2次;对病情较重的病牛用10%葡萄糖注射液、安钠咖、维生素C、四环素等,每日静脉注射1次。病牛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完全消失后,可继续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2~3天,巩固其疗效。
(2)对同群和邻近的可疑病牛,用青霉素8 000 IU/kg体重,链霉素10 mg/kg体重,预防治疗,每日肌肉注射2次,无临床症状出现者可连治2天,若出现临床症状者可按病牛治疗。
(3)加强对健康牛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消毒;对病牛圈舍和被污染的场地等环境用3%菌毒敌等消毒液定期进行消毒。
(4)购买牛时,要详细了解原产地的疫情现状,并对被购进牛进行严格的检疫,购进后隔离饲养1周以上,无病者,方可与健康牛同群饲养。此外,要坚决纠正任意宰食病牛的不良生活习惯。
(5)对疫点和周围受威胁区的牛每年定期用牛巴氏杆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预防接种。?
5 小结与讨论
(1)本病病原是一种条件性病菌,一般认为在健康动物上呼吸道黏膜上都有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动物发病。当动物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受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圈舍通风不良、阴雨连绵、营养缺乏、饲料突变、过度疲劳、长途运输等诱因作用下,使其动物机体抗病力降低时,病菌乘机侵入体内大量繁殖,毒力增强,引发本病。
(2)东乡县牛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从外地购入1头病牛,购入后未采取任何措施,直接与健康牛同群饲养,增加了传染的机会;二是当时气候变化无常,饲料、饮水缺乏,使役过重等因素使牛体抗病能力下降,为本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三是将1头病牛宰杀后给本村部分农户出售食用,扩大了传染面,导致本村部分牛感染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