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的基础知识
幼虫介绍:
指破壳孵化出来的小虫至蛹化前的老 虫,统称为幼虫,只不过前期称小幼虫,后期成为老幼虫。平均生长期为120天,前期小虫为乳白色,十分脆弱,也不宜观察。约二十天后,逐渐变为黄褐色,体壁亦随之硬化。幼虫一般体长约25-35mm,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约3-5mm,体壁较硬,黄褐色,有光泽。节间和腹面为黄白色,头壳较硬,为深褐色,各足转节近端部都有2根粗刺,幼虫蜕皮八次后眠食,不再运动,成为老熟幼虫,侧卧与盒内待变。
虫蛹介绍:
长约15mm,乳白色或浅黄色,无毛,有光泽,鞘翅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腹部背面两侧各有一较硬的侧刺突,腹部末端有一对较尖的弯刺。成“八”字形。腹部末节腹面有一对不分节的乳状突。雌蛹乳突大而明显,端部扁平,向两边弯曲。而雄蛹乳突较小,端部呈圆形,不弯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区别用的雌雄。蛹期为黄粉虫一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须高度重视。
成虫介绍:
甲壳虫,俗称蛾子,为黄粉虫的繁殖期,成虫一般体长约12-20mm,体色,背部为黑褐色,腹部为深褐色。椭圆形,体表多密集黑斑点,无毛,有光泽,复眼,红褐色。奇鞘翅末端圆滑,后翅退化,不能飞行;但爬行速度快,喜暗,夜间活动较多。初羽化的成虫,壳为银白色,头橘色。两天后,变为黄褐色,进而成为红褐色,四,五天后变为黑褐色,开始觅食,由此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配。交配后,便产卵,雌虫一生可产卵200–600粒。若科学管理,可以延长产卵期和增加产卵量,如利用复合生物饲料适当增加营养,且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产卵量可提高到800粒。
一.形态特征
黄粉虫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卵。乳白色,很小,长约1-2毫米,直径为0.5毫米, 呈椭圆形。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用,卵液为白色乳状粘液。卵分为:卵壳、卵核、卵黄、原生质。
(2)幼虫。黄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呈圆筒形。有十三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淡黄色。头胸所占虫体的比例较短,约为身体的1 /5。身体直,皮肤坚,中间较粗。 腹部末端一节较小。头缝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弯曲。
(3)蛹。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4)成虫。蛹在25℃以上经过一星期后蜕皮为成虫。成虫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来个小时后变为黄褐色,黑褐色,有光泽,呈椭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甲壳变得又厚又硬,这时完全成熟了。经过交配产卵进行第二代繁殖。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头部比幼虫头部多长出一对触须,并且是幼虫面的五倍长。足三对,一对长在前胸部,二对长在腹部,足长比幼虫长8至10倍。每个足尖二个钩爪,足趾上有毛剌。背部翅膀上有竖纹若干条。 成虫虽然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离飞行,翅膀一方面保护身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爬行。
二.生活习性
黄粉虫生性好动,昼夜都有活动现象。一般发生3-4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冬季仍能正常发育。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0-30℃,在 20-25℃下,卵期7-8天,幼虫期122天,蛹期8天, 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虫期100天,蛹期6天,卵发育至成虫只需110天。湿度对其繁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以60-70 %了为适宜,过高湿度达90%时,幼虫生长到2-3龄即大部分死亡,低于50 %时,产卵量大量减少。成虫羽化率达90%以上,性别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黄昏后洗动较盛。羽化后的经3天交尾产卵,夜间产卵在饲料上面,每条雌虫可产卵约200-600余粒,常数十粒粘在一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壳薄而软,雌虫寿命1-3个月不等,产卵一半月后,产卵量下降,可以淘汰。7-8月卵期要1周,幼虫有1-10个龄期,约4-6 天脱皮1次,历经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开始取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