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人工养殖技术资料
蜈蚣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与种虫一、选场建池:
二、种虫选运:
蜈蚣养殖技术——病害与天敌防治一、病害常见病害有:
①绿僵病:初期可见蜈蚣腹部下步足出现黑点或绿色斑点,无光泽,并逐渐浸润扩大,步足逐渐僵硬,食欲减退直到死亡。防治方法:注意排渍,保持适宜的湿度;按时清除残剩食物及腐烂东西。若发现感染体,可暂放在较干燥处,待其自愈;或在患处搽涂70%酒精,或在 125ml奶液中加0。1g氯霉素让其吸吮,或用制霉素片(含50万u)配水0。5kg,喷雾消毒;严重时,应及时隔离,死亡体应掩埋,防止蔓延。
②体懈病:温、湿度调节不适极易产生体懈病。防治方法:注意控温控湿,超过32℃时要及时喷雾(水)降温,室内应保持通风透气。
③腹胀病:多由气温偏低、消良不良引起。防治方法:调节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可用多酶片或食母生片1g、全脂奶粉10g加水125ml溶解后,让其吮吸,此剂量可供600只蜈蚣喂至痊愈。
二、天敌:
主要有石龙子、鼠类、鸟类及蚂蚁等。尤其是蚂蚁,不但与蜈蚣争食,还可侵袭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的蜈蚣。防治方法:经常检查、清除敌害,或在池周挖一较深的围沟,防止敌害侵入;蚂蚁可用水果或甜食等诱集,再用热水烫死或放入水沟溺杀蜈蚣养殖技术——捕收加工捕收加工:蜈蚣从幼体经人工饲养3—6个月一般即可收获。捕收季节以春末夏初最为适宜,此时冬眠结束不久,行动比较迟缓,容易捕捉;同时其进食尚少,易于加工且质量好,易保藏。并能免于争食残杀(因出蛰后食少),适当捕收部分成体后,还可保护蜈蚣种群的正常发展。
蜈蚣捕收方法主要有翻挖捕捉、灯照捕捉及穴诱捕捉三种方法。蜈蚣捕捉后,立即烫死,并及时选用与虫体长宽相宜竹签撑直暴晒干燥等加工处理。
贮藏:蜈蚣一般用内衬防潮纸纸箱盛装,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65%~75%。注意防潮防虫,商品包装内可放置花椒、大蒜、山苍子或樟脑等;有条件进行密闭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保藏则效果最佳。
质量要求:蜈蚣以身干、条长、头红、身墨绿、有光泽、触角及步肢完整者为佳。
蜈蚣养殖技术——开发利用蜈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药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并以疗效独特、形体完整、色鲜光泽的“金头蜈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代研究证明,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蚁酸、脂肪油、胆甾酮,以及橙色素、黄色素和淡蓝绿色素等。其毒腺分泌的毒液为2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具有抗真菌、抗惊厥、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作用,具有烟碱样—阻乙酰胆碱样性质的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对肝癌细胞、艾氏腹水癌亦有抑制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亦有抑制作用。蜈蚣尚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力的作用,具有明显抑制抗体产生能力,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抗炎、镇痛等功效。临床上既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中风、癫痫、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症,也用于治疗软组织感染、骨结核、面神经麻痹、百日咳、无名肿毒等多种疾病,新的用途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蜈蚣毒素的开发研究,在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蜈蚣毒是蜈蚣颚肢毒腺的分泌液,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经冷冻干燥,所获得的粗毒素为白色或灰色的粉末。取毒的方法目前有2种,一是剪断颚肢,立即用玻璃毛细管收集毒液。一是电刺激,使用药理生理多用仪,连续感应电刺激,其刺激频率为128Hz,电压10~20V,波宽 2~4 m?s。刺激取毒时,将成体蜈蚣右末足用鳄鱼夹连接刺激输出端,左头部触角接地线,并用生理盐水将电极与蜈蚣接触处湿润;线路接通刺激时,可见蜈蚣颚肢毒钩开口处有毒液排出,用小烧杯收集,然后真空干燥,冻干保存。前一法可结合捕收,商品加工进行。后一法取毒对蜈蚣无伤害,可每隔2周连续取毒。蜈蚣毒素是近年来开发研究极为活跃的一种生物毒素,尤其是活体取毒及其活性的研究与应用,大大提高了蜈蚣养殖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人工养殖蜈蚣的蓬勃发展。
蜈蚣养殖技术——饲养与管理1、严防逃窜:
蜈蚣饲养池等容器的内壁,应经常保持清洁、光滑,及时清除雨后池壁所溅附的泥土、污垢及积水,注意防护网罩的严密,以防蜈蚣逃逸。
2、调温防渍:
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荫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注意排水防渍,覆土保巢。冬季应注意防冻,饲养池等容器内的蜈蚣栖息处,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侵入,保护蜈蚣冬眠。室内养殖还应注意关闭门窗,保持一定室温,但不必人工加温;否则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动,此时若食物供应不足,会过多消耗自身营养,进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监护:
(1)隔离保护 在同一饲养池等容器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雌体间、雌雄体间常可发生干扰、破坏其产卵与孵卵环境的宁静,影响雌体产卵与孵卵的正常进行,甚至发生雄体掠食或雌体自食卵粒现象。因此对怀卵雌体应于产前隔离护养,将其单独分开饲养或用破璃片、无底玻璃杯、罐头盒、瓦片等进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护饲养。
(2)产前精养 由于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间不进食、不饮水,纯靠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营养来维持活动,所以于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则宜精养,及时供给足量食料,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保证雌体需要。
(3)监护孵化 雌体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特别灵敏的反应,要求孵化环境为安静、阴暗场所,防止意外惊扰。其孵化缸应于产前安置好,一旦开始产卵则绝对不能移动,观察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能移动任何遮护的物体(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电筒直接照射观察,更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掷食;但可顺着池壁缓缓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围略显湿潮,但不可将水直接洒在孵化巢内。
(4)适时分离 孵幼结束,当母体离巢时,应及时将母体移出或将幼体单独分开饲养。若分窝过迟,则易出现母体吃掉幼体现象,造成损失。幼体摄食能力差,应饲喂体软多汁的小昆虫,并因小蜈蚣攀缘能力强,要特别注意防止其逃窜。另外,随着小蜈蚣不断蜕皮,个体不断增长,还应及时做好分窝饲养工作。
二、种虫选运:
蜈蚣养殖技术——病害与天敌防治一、病害常见病害有:
①绿僵病:初期可见蜈蚣腹部下步足出现黑点或绿色斑点,无光泽,并逐渐浸润扩大,步足逐渐僵硬,食欲减退直到死亡。防治方法:注意排渍,保持适宜的湿度;按时清除残剩食物及腐烂东西。若发现感染体,可暂放在较干燥处,待其自愈;或在患处搽涂70%酒精,或在 125ml奶液中加0。1g氯霉素让其吸吮,或用制霉素片(含50万u)配水0。5kg,喷雾消毒;严重时,应及时隔离,死亡体应掩埋,防止蔓延。
②体懈病:温、湿度调节不适极易产生体懈病。防治方法:注意控温控湿,超过32℃时要及时喷雾(水)降温,室内应保持通风透气。
③腹胀病:多由气温偏低、消良不良引起。防治方法:调节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可用多酶片或食母生片1g、全脂奶粉10g加水125ml溶解后,让其吮吸,此剂量可供600只蜈蚣喂至痊愈。
二、天敌:
主要有石龙子、鼠类、鸟类及蚂蚁等。尤其是蚂蚁,不但与蜈蚣争食,还可侵袭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的蜈蚣。防治方法:经常检查、清除敌害,或在池周挖一较深的围沟,防止敌害侵入;蚂蚁可用水果或甜食等诱集,再用热水烫死或放入水沟溺杀蜈蚣养殖技术——捕收加工捕收加工:蜈蚣从幼体经人工饲养3—6个月一般即可收获。捕收季节以春末夏初最为适宜,此时冬眠结束不久,行动比较迟缓,容易捕捉;同时其进食尚少,易于加工且质量好,易保藏。并能免于争食残杀(因出蛰后食少),适当捕收部分成体后,还可保护蜈蚣种群的正常发展。
蜈蚣捕收方法主要有翻挖捕捉、灯照捕捉及穴诱捕捉三种方法。蜈蚣捕捉后,立即烫死,并及时选用与虫体长宽相宜竹签撑直暴晒干燥等加工处理。
贮藏:蜈蚣一般用内衬防潮纸纸箱盛装,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以下,相对湿度65%~75%。注意防潮防虫,商品包装内可放置花椒、大蒜、山苍子或樟脑等;有条件进行密闭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保藏则效果最佳。
质量要求:蜈蚣以身干、条长、头红、身墨绿、有光泽、触角及步肢完整者为佳。
蜈蚣养殖技术——开发利用蜈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药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并以疗效独特、形体完整、色鲜光泽的“金头蜈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代研究证明,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蚁酸、脂肪油、胆甾酮,以及橙色素、黄色素和淡蓝绿色素等。其毒腺分泌的毒液为2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具有抗真菌、抗惊厥、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作用,具有烟碱样—阻乙酰胆碱样性质的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对肝癌细胞、艾氏腹水癌亦有抑制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亦有抑制作用。蜈蚣尚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力的作用,具有明显抑制抗体产生能力,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抗炎、镇痛等功效。临床上既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中风、癫痫、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症,也用于治疗软组织感染、骨结核、面神经麻痹、百日咳、无名肿毒等多种疾病,新的用途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蜈蚣毒素的开发研究,在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蜈蚣毒是蜈蚣颚肢毒腺的分泌液,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经冷冻干燥,所获得的粗毒素为白色或灰色的粉末。取毒的方法目前有2种,一是剪断颚肢,立即用玻璃毛细管收集毒液。一是电刺激,使用药理生理多用仪,连续感应电刺激,其刺激频率为128Hz,电压10~20V,波宽 2~4 m?s。刺激取毒时,将成体蜈蚣右末足用鳄鱼夹连接刺激输出端,左头部触角接地线,并用生理盐水将电极与蜈蚣接触处湿润;线路接通刺激时,可见蜈蚣颚肢毒钩开口处有毒液排出,用小烧杯收集,然后真空干燥,冻干保存。前一法可结合捕收,商品加工进行。后一法取毒对蜈蚣无伤害,可每隔2周连续取毒。蜈蚣毒素是近年来开发研究极为活跃的一种生物毒素,尤其是活体取毒及其活性的研究与应用,大大提高了蜈蚣养殖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人工养殖蜈蚣的蓬勃发展。
蜈蚣养殖技术——饲养与管理1、严防逃窜:
蜈蚣饲养池等容器的内壁,应经常保持清洁、光滑,及时清除雨后池壁所溅附的泥土、污垢及积水,注意防护网罩的严密,以防蜈蚣逃逸。
2、调温防渍:
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荫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注意排水防渍,覆土保巢。冬季应注意防冻,饲养池等容器内的蜈蚣栖息处,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侵入,保护蜈蚣冬眠。室内养殖还应注意关闭门窗,保持一定室温,但不必人工加温;否则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动,此时若食物供应不足,会过多消耗自身营养,进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监护:
(1)隔离保护 在同一饲养池等容器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雌体间、雌雄体间常可发生干扰、破坏其产卵与孵卵环境的宁静,影响雌体产卵与孵卵的正常进行,甚至发生雄体掠食或雌体自食卵粒现象。因此对怀卵雌体应于产前隔离护养,将其单独分开饲养或用破璃片、无底玻璃杯、罐头盒、瓦片等进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护饲养。
(2)产前精养 由于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间不进食、不饮水,纯靠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营养来维持活动,所以于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则宜精养,及时供给足量食料,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保证雌体需要。
(3)监护孵化 雌体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特别灵敏的反应,要求孵化环境为安静、阴暗场所,防止意外惊扰。其孵化缸应于产前安置好,一旦开始产卵则绝对不能移动,观察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能移动任何遮护的物体(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电筒直接照射观察,更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掷食;但可顺着池壁缓缓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围略显湿潮,但不可将水直接洒在孵化巢内。
(4)适时分离 孵幼结束,当母体离巢时,应及时将母体移出或将幼体单独分开饲养。若分窝过迟,则易出现母体吃掉幼体现象,造成损失。幼体摄食能力差,应饲喂体软多汁的小昆虫,并因小蜈蚣攀缘能力强,要特别注意防止其逃窜。另外,随着小蜈蚣不断蜕皮,个体不断增长,还应及时做好分窝饲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