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管理技术
泥鳅固然易于饲养,但要获得较高成活率,仍旧有其技术操纵要点,现先容如下:
(一)泥鳅池场地的选择
1.位置 对场所的要求是日照良好,暖和透风,交通利便,水源充足,排水轻易,周边地区无较大污染源,不受农药或有毒废水的侵害。
2.水源 泥鳅适应性强,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泥鳅。
3.土质 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在粘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道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体黝黑,脂肪少,骨骼硬,味道差。因此,养鳅池的土质以粘土质为好,呈中性或弱酸性。
(二)泥鳅饲养治理技术
1.投饵施肥
(1)饵料和肥料的种类 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还有水生的自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
蚕蛹是泥鳅最理想的食品,用蚕蛹养出的泥鳅,个体肥短、肉厚、含脂量高、骨胳较软、食用价值高。
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肥料:与饲养其它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水生的自然饵料,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
采取渔—畜—农综合经营措施来养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
(2)投饵施肥的方法
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上。要留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约占60%—70%,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也要跟着水温的变化进行调整,一般天天投饵量是:3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1%—2%;4—6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投饵量可增加至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泥鳅总重的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相宜时天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天天只分上下战书投喂二次。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粘性饵料放入饵料台沉入离池底3—5厘米处。切忌连续几天内投喂单一的高蛋白质肉类饲料,因会导致泥鳅在池中群集,并引起肠呼吸次数急增。因为肠吸入的空气无法畅通而排出体外,致使泥鳅群集而浮于水面造成病害,大量死亡。
施肥:在放苗种之前一周,在池边角处堆肥,方法是按每平方米2公斤畜禽粪,2公斤青草计算,堆一层粪肥,铺一层青草,再洒一层生石灰,最上面用薄土夯实。经发酵沤烂肥水天然流进池中培养水蚤、丝蚯蚓等。在饲养过程中补施堆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再施堆肥。
2.防逃 遇梅雨季节或狂风雨,要检查防逃举措措施的安全,进出水口的栅栏是否通畅,防止泥鳅在溢水时逃跑或从漏洞逃跑。
3.水质治理 静水饲养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0—25厘米。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需换水,以免夜晚溶氧不足。流水养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流速、流量均不宜过大,水流过大过急,不仅使饵、肥流失,最不利的是使泥鳅体能消耗过大,增重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