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其它类别 >

泥鳅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过程

作者:   来源:    投诉: 举报 时间: 2014-04-10 20:17 阅读:
 胚胎发育时间长短与水温有密切关30  泥鳅养殖新技术系。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6~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5℃。水温在14~21℃时,受精卵孵化苗出膜需100小时左右;水温在21~24.5℃时,受精卵孵化出膜需40小时左右;水温在23~26℃时,受精卵孵化出膜需要30小时左右。而在水温25. 5~29℃时,则受精卵至鱼苗出膜只需25小时左右。
    刚孵出的鳅苗,全长仅3.5~3.7毫米,肌节共40节,躯干部27节,尾部13节。体色透明,背部表皮有稀疏的黑色素,卵黄前端上方有胸鳍的胚芽。2对鳃丝裸露在外,放大镜下可见到鳃丝内有循环的血液。消化道呈直线状,位于卵黄囊的背部,末端是肛门暂时被鳍褶封闭。卵黄囊呈长囊状,前端膨大,紧贴腹部下方,与体轴平行排列。吻部突出,口已形成但尚不能开启。吻端具有黏着器官,鳅苗借此使身体悬挂或贴在水草、石块等物体上。
    孵出后24小时左右,在平均水温为23℃时,鳅苗全长达3.8~4.1毫米。此时鳅苗的形态描述如下:鳅苗全身稀疏地分布着较粗的黑色素斑块,眼睛上方也会出现少量黑色素;口裂已出现,但上下颚还不能活动,口角上长出了第一对触须。鳃盖形成,鳃丝6对,伸出鳃盖外面,鳃盖可盖住鳃丝的1/3部分;胸鳍逐渐伸展开来,呈扇状。体色变黑,能平游,前端膨大,肛门没能完全与鳍褶分离。
    受精卵孵出后33小时,鳅苗全长达4. 6~5.o毫米。身体上面黑色素斑块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头部背面及两眼间形成几块平板状的黑色素斑块。卵黄囊逐渐缩小。口下位,能够开始活动,口角出现第二对须,第一对须逐渐延长。肋骨上具有细齿,胸鳍能够左右来回摆动。
    受精卵孵出58小时,鳅苗全长达5.3毫米左右。体侧中线上下有两行排列整齐的黑色素斑块。第三对口须出现,须上呈现枝状突起,上颚、下颚及头部的腹面同样出现枝状突起,同时在身体两侧出现许多排列不规则的感觉刚毛,鳃盖延伸到胸鳍基部,鳃丝仍伸出在鳃盖外面。鳔已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鳍褶上形成许多细小的血管。卵黄囊接近消失,鳅苗已开始主动摄食轮虫等小型食物。黏着器官消失,鳅苗已能游动自如。
    受精卵孵出72小时,鳅苗全长5.5毫米左右,卵黄囊基本消失。鳃盖盖住鳃腔,但还有少数鳃丝末端裸露在外。臀鳍褶与尾鳍褶开始分离,肛门与体外开始相通。黑色素斑块增多。颌须3对全部形成并逐渐延长,上、下颌出现齿状突起。
    受精卵孵出120小时,鳅苗全长达6.8毫米左右,卵黄囊完全消失,鳃盖骨可完全盖住鳃腔,开闭频繁,消化道经肛门直通体外。
    受精卵孵出后170小时,鳅苗全长达8毫米左右。胸鳍极度扩大,长达1.3毫米,上面布满血管,形成血管网,鳍褶上的血管也逐渐增多,肠动脉和肠静脉之间也有许多细小的血管。外鳃缩到鳃盖里面。脊索末端往上方弯曲,尾鳍条开始出现,长出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充满食物。
    受精卵孵出191小时,鳅苗全长达11毫米左右,胸鳍显著缩小,上面的血管网也随之缩减,鳍褶上的血管也逐渐减少,鳃已发育完整,形成许多鳃瓣。肠上细血管仍很多,第5对须生成。鳔呈成圆形。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臀鳍条均已发生。
    受精卵孵出21天时,在平均水温为23℃时,鳅苗全长达16.2毫米,形态和成鳅基本相似。身体上黑色素细胞密集,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黑斑块。胸鳍再度缩小,上面的血管网消失。背鳍、臀鳍从鳍褶中分离。腹鳍成三角形,但还没有鳍条长出。鳍褶基本消失。在体长达到2厘米后,泥鳅苗种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当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时,容易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这是泥鳅养殖的一道关口,培肥水质,水中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保证鳅苗有充足的适口饲料,是泥鳅苗种培育的关键。
    泥鳅的繁殖方法很多,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是养殖人员最为关注的。泥鳅养殖专家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自然繁殖法成本低,效果好,且很容易形成年产数千万至几个亿的规模化泥鳅苗种繁育基地。
https://www.46659.com

产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