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
稻田养殖泥鳅是将水稻田种植与泥鳅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稻田浅水环境)中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
稻田养殖泥鳅利息低,经济效益高,收效快,适合分散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比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养殖业。
稻田养泥鳅还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虫等作用,对促进水稻优质高产有较大的作用,因而很适合推广。
养泥鳅的稻田工程设施,既要保证水稻栽培的需要,又要有利于泥鳅的养殖;既能满足水稻满灌全排的要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水产养殖水体,并有完善的防逃、防暑降温等设施,保证水稻、泥鳅共生,泥鳅、水稻互利。
稻田的选择:选择水质较好、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日照充分、温暖通风、交通方便的稻田进行泥鳅养殖。土质以黏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稻田的整理:
1 整治时间。为加高加固田埂一般结合冬季农田整治时进行,也可以在插秧前进行整田的时候,把犁起的大块田泥用来加高加固田埂。
2 田埂高度、宽度。一般要求将田埂加高到 50~100 厘米,埂顶加宽到 50 厘米左右。
3 夯实。田埂在加高加宽后,一定要进行夯实,以防止大雨冲塌或渗漏水。
3 护坡。若有可能,可以田埂的两侧及顶端种植一些草、瓜、豆等作物,利用其根系达到护坡的目的假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石板、水泥板等民用建筑材料进行护坡,以保证田埂结实牢固,经久耐用,并能有效地防止水蛇、田鼠,龙虾等打洞,影响田埂的牢度,同时也是防止泥鳅打洞逃逸的有效措施。
4 排水沟。养殖泥鳅的稻田,还应该在田埂的外围挖一条排水沟,防止山上洪水及上游来水漫田,导致泥鳅逃跑。
二、开挖鱼沟、鱼溜
开挖鱼沟、鱼溜(也可称为鱼凼、鱼坑、鱼窝)缓解泥鳅在稻田里栖息生长与水稻施肥、用药、晒田矛盾的一项重要设施同时也有助于对泥鳅的饲养管理和泥鳅的捕捞获。
1 开挖时间。冬春农闲季节开挖。
2 开挖面积。鱼沟、鱼溜的开挖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面积的 5%~7%
3 鱼沟。宽 80~150 厘米,深 60~90 厘米。垂直于垄沟的方向开挖。面积较小的稻田,只需开挖 1~2 条鱼沟;面积较大的稻田,通常在稻田的周围呈口形或田形开挖一条鱼沟。
4 鱼溜。 5~6 平方米不等,深度为 60~90 厘米。形状为方形、圆形、长方形及其他形状。鱼溜最好选择在便于投喂管理的位置,如田块的横埂边或进出水口处,或鱼沟的交叉处。也可以在田的中央。为减少稻田开挖面积,应尽量利用田外沟、塘渠作鱼溜。
三、开挖注、排水口
1 注、排水口的位置。稻田的注、排水口应开在稻田两边的斜对角,以利于稻田进、排水通畅,防止死角。
2 注、排水口的数量。面积较大的稻田,应该多开几个注、排水口。
四、装置拦鱼栅
所有的注、排水口都必修安装拦鱼栅,以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稻田之中。
常用的拦鱼栅是用聚尼希网,竹篾、树枝、柳条等编成栅帘,呈弧形,插入泥中,密封注、排水口,其凸面朝逆水流方向,即进水口的拦鱼栅的凸面向田外,出水口的拦鱼栅的凸面朝向田内。拦鱼栅的孔隙大小以泥鳅不能穿过为准。
假若使用塑料网、铁丝网作拦渔栅,其四周要嵌以木框,将其埋入注、排水口的泥中。设置的拦鱼栅一定要高出田埂,并经常清除注、排水口处的泥土、杂草等杂物,便于水流通畅。五、建平水缺
平水缺一般建在依傍排水沟的田埂上,其高度根据稻田的水位来确定。当水稻移栽后,排水口的地方用砖块砌成,竖放平铺各两块整砖。平铺砖块始终与稻田内的水面相平,口宽 30 厘米左右。平水缺做好后,外侧装置拦鱼栅。
平水缺的作用是使田间坚持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水深,尤其是雨季,能使多余的积水从平水缺处自行溢出,确保田埂平安并防止积水漫过田埂而使泥鳅逃逸
泥鳅放养
一、放养时间
一般在早、中稻插秧后 10 天左右,即可放养泥鳅种。放养时间要坚持一个 “ 早 ” 字,做到早插秧、早放种 ”
二、放养密度
苗种规格以长 3~4 厘米为好,每亩放养 2 万尾左右。
第七节 饲料管理
一、投喂饲料
1 投喂次数。第一周不必投饵;一周后,每天喂一次饵料;
2 投喂时间。上午和傍晚
3 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体总重量 1%~2%
4 投饲方法。开始时,沿鱼沟、鱼溜均匀撒投,以后逐渐缩小食场,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中食台上,以利于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 11 月下旬水温降低后,应停止投饵。
二、追肥
每隔半个月,鱼沟中追施有机肥 1 次。施肥量为每亩用有机肥 100 千克,另加少量过磷酸钙,以培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给泥鳅增加大量的鲜活饵料。使用化肥时,要严格控制用量,尿素每次每亩用 2~3 千克,硫酸铵每次每亩用 5~7 千克。
三、水质
1 水质要求。养泥鳅稻田的水质要求 “ 肥、活、嫩,爽 ” 当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中溶氧。
2 田面水深。当泥鳅苗种投放稻田后,稻田中水的深度应保持在 5 厘米以上。并做到春秋浅灌、盛夏适当加深。当水温超过 30 ° C 或田水过肥时,应适时注入新水,以调节和改善水温和水质。
3 换水。养殖期间 5~7 天换 1 次水。一次换水 3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