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工养蛙技术
半人工养蛙是封沟育蛙的基础上,对蝌蚪繁殖阶段实行人工养殖技术,林蛙的陆息和冬眠阶段基本上是自然放养,只是增加了人工管护作用。半人工养蛙主要有以下六个技术环节:蛙场的选择、蛙场的建设、蝌蚪的饲养管理、幼、成蛙的饲养管理、林蛙越冬方法及管理、林蛙的捕捉与加工。
一)林蛙场的选择
1 选择原则
选择适宜林蛙生活的天然场所作养蛙场,养蛙场必须在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没有林蛙分布的场所不能作养蛙场地。
2 地形地势的选择
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两山夹一沟 ” 或 “ 三夹两沟 ” 小流域,沟长 2 10 公里,沟宽 200 米以上,而且溪流两岸较为平缓,这样的山形地势作养蛙场最合适。
3 植被条件的选择
主要考虑森林类型和林下植被两部吩,养蛙场应迁在阔叶林或以阔叶为主体的针阔混交林地带,不能选择在大片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林为主的林地,同时要考虑林相结构,如森林的层次、密度和年龄都要适当,最好有乔、灌、草三层遮阴的林地,要保证林下光线暗淡、湿度大、盛夏季节温度低,郁敝度在 0.6 以上。林下地表植被要求密集且高度在 30 厘米以上,草本植物茂盛,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有灵星分布的灌木丛,林缘有塔头草甸植被,这样地带能为林蛙提供充沛食物昆虫和小动物,使林蛙有较好的潜伏环境。
4 水源条件的选择
养蛙场必须有充足、无污染的水源。最好选择具有终年溪流的小流域,尽管溪流的水量随季节变化,但常年不干涸不断流,夏季作为控制蛙群活动的水源,冬季作为越冬水源,春季作繁殖用水。有些山沟比较短,具有季节性溪流,也可以选作养蛙场,春夏秋三季有水,冬季采取人工修建越冬池贮水越冬。以江河水库作养蛙场的水源也可以。
二)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林蛙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变态池,越冬池及围栏。另外要建设临时房屋及饵料饲养加工车间。
1 产卵孵化池
林蛙的产卵孵化池选建的条件不同,修建的方法也不同。水田地或不漏水的场地建池子,可采取挖土池的方法,既经济又有效,就地挖成长 4 米宽 3 米深 30 厘米的池子若干个,筑池埂高 50 厘米,内坡要缓,埂要实,防止倒塌,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池底铲平扎实,中央留一个锅底坑大小的坑深 50 厘米,繁殖场选在其它条件,需要建塑料薄膜产卵孵化池,规格为 3 米宽、 4 米长,深 30 厘米,埂高 30 40 厘米,先按规格挖深 20 厘米,清除石块砂砾等硬杂物,铲平池底,将防水卷材或塑料布平铺在池底上,用细土铺垫池底,边铺边压实,坚持 5 厘米土层、池埂外侧和顶部用土把薄膜压实,对角线设水口,水口要在塑料上面,并设防逃网。
2 蝌蚪饲养池
饲养蝌蚪的用水池,修建方法与产卵孵化池相同,二者可发兼用,只需增加数量而已。
3 变态池
管理由蝌蚪变态成幼蛙的水池,分散修建在放养场内的水池。变态池的放养密度较大,所以变态池的面积缺乏饲养的十分之一,变态池要提早修好,提前 10 天放水浸泡;然后排水消毒。每个放养场修几个变态池及其分布,要根据实条件决定。要在溪流两侧,有流动水源;地势平坦,低洼湿润,有疏林灌丛,要使变态池距放养区较近而且有较好的天然植被,以利变态幼蛙有较好的栖息环境和上山通道。变态池面积以 10 平方米为宜,池底四周高,中间低,放水后有 10 20 厘米深的水层,池埂内壁要有较缓的坡度,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变态池可以修土池子,也可修塑料铺底的池子。
以上三种池可以兼用,如果养蛙规模较小,只需一处修建水池,兼作三池。如果养殖规模较大,一处修建产卵孵化和饲养池,变态池在放养场内分散修建,适时把蝌蚪送入变态池饲养管理。
4 围栏建设
围栏是维护林蛙资源和提高养蛙经济效益的重要工程。一个较小的养蛙场围栏的位置是从越冬池的栏水坝开始,向左右廷伸直到两山坡顶部,再沿着山脊线把整个蛙场围栏起来,使所有养蛙设施全部在一个围栏之内。如果蛙场较大,围栏要从最低处一个越冬池开始,向两面山坡延伸,把较缓的山坡围栏起来,高山顶部可以不围栏。修建围栏的方法很多,所用材料也不同,有的用铁筛网、水泥板、红砖、石棉瓦和塑料农膜等,效果最好的用铁筛网做围栏,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利息最低的利用塑料薄膜做围栏,这种方法很普遍。具体做法:需设围栏的地方,割出一米宽的小道,沿道一侧固定木桩,每隔 3 4 米立一根,地面以上高 60 厘米,木桩向场内倾斜 30 °度角,木桩顶端固定细铁丝或穿粗铁线,如用双层农膜不用向回折,木桩外侧地面挖一小沟,把塑料膜的下沿用土埋在沟内并踏实固定,农膜上沿从外向内搭在铁线上面,伸长 40 厘米左右,再将塑料膜向回折固定在铁线上,这样在铁线下方就出一个约 20 厘米长的塑料套,套内放少量砂粒或穿上铁丝网,就形成了一个向内倾斜的塑料椽子,自然下垂,起到防止林蛙逃逸作用。
5 越冬池的建设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供林蛙冬眠的地方。养殖场内有较大溪流,终年不时水,又有稳水区和深水湾,一般水深 1.5 米左右,最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以适当改造和修建,当前利用这种越冬场所的效果最好,因为这种越冬池接近林蛙自然越冬环境,距放养场较近,一般超不过 2 公里,林蛙可以自行进出,损失较少。
人工修建越冬池要合理的布局,一个较长的流域分成几个放养区,就修建几个越冬池。越冬池的上游河段一般在 300 米之内,林蛙可以感受到水的控制,通过河流自行进入越冬池,溪流两侧 1000 米左右范围内的林蛙,也可以自行集中到越冬池,所以每 300 米河段修建一越冬池,面积 100 200 平方米。越冬池要修在溪流的一侧平坦地方,进水口距溪流 10 米左右,要有引水渠道和防洪措施,不能截断河流,防止被洪水冲垮。修建时向地下挖深 2 米, * 排水口处留有锅底坑,深达 2.5 米,上游进水口设闸门与引水渠相通,出水口要高于池底 2 米,坚持池水深 2 米左右,出水口下方近地面处予埋排水管,秋季放水捕蛙时使用。整个越冬过程中,水从上水口进入,从排水口流出,使水池的水体呈微微流动状态,提高水中溶氧量,保证林蛙安全越冬。
三)种蛙的选择
人工养蛙可以用种蛙繁殖,亦可以捞取蛙卵进行繁殖。怎样选择种蛙呢?
按中国林蛙的体态规范选择纯粹的品种,如蛙体背部有明显的八 ” 型斑纹,体色为当地普遍颜色,体形肥大、无损伤、跳跃灵活的林蛙选择蛙龄为 2 3 年生林蛙作种蛙,生长良好的二年生蛙体长 6 厘米以上,体重 27 克以上,这样的种蛙平均产卵量在 1300 粒左右。吉林省安图县永庆蛙场和辽宁省清原县志远蛙场经过选育的种蛙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