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概述
蛙场种植物、牧草、植物行间养蚯蚓;用牧草喂养禽畜,禽畜粪便育昆,用昆虫喂林蛙;林蛙饲养圈内种植物,植物根系吸收动物代谢废物,净化了蛙场并供其肥,植物吸收氧气供动物吸收利用,维持了生态平衡,以短养长,实现了良性循环。
养殖模式图解
蛙场种植物、牧草、植物行间养蚯蚓;用牧草喂养禽畜,禽畜粪便育昆,用昆虫喂林蛙;林蛙饲养圈内种植物,植物根系吸收动物代谢废物,净化了蛙场并供其肥,植物吸收氧气供动物吸收利用,维持了生态平衡,以短养长,实现了良性循环。由于采用了科技手段,将农林废弃物及禽畜粪便做成培养基,培育昆虫喂林蛙,生产出的林蛙油被誉为软黄金-即粪土变黄金项目。
中国林蛙雌性诱变技术
两栖类动物中,每个胚胎潜在地存在发育雌性和雄性生殖器的两种可能性,生殖原基既能发育成精巢,也能发育成卵巢。运用林蛙的蝌蚪期可以进行雌性诱变的原理,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使用雌二醇激素进行处理,诱导和控制林蛙的性别转换,适当剂量下可以使遗传决定的雄性变成雌性。此外,蝌蚪孵化和饲养期,采用低温控制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温控要掌握好适温度,否则会影响蝌蚪的生长和发育。
牧草行间养殖蚯蚓图示
利用农田和空闲地饲养蚯蚓,兼种牧草(如美国籽粒苋、苜宿草、鲁梅克斯品种等)既可提高效益,降低本钱,又能净化生态环境,这种立体种养结合,用牧草喂牛,牛粪喂蚯蚓,蚯蚓喂林蛙,实现了链性循环。
中国林蛙人工饲养的关键环节
一、林蛙的抱对产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产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为30对/米2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昼一般不产卵。
二、卵的孵化
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小时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昼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三、蝌蚪的饲养管理
卵团经过5天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米2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
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蜕变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
蝌蚪经过30天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以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此时变态成幼蛙,陆地生活。
四、幼蛙的养殖管理
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500只/米2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坚持湿润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小时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