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渔业发展综述
——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省局以农业部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为核心,已具备198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21个市州和149个县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均具备水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全省19个市(州)和90个水产大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配备了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仪器,实现了监管链条由生产环节延伸到收储运环节。在25个县建立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配置了疫病和质量检测设备,重点开展风险监测和预警;在19个市州设立了148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强化了预警预防。全省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234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98个,面积6.12万公顷;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1004个,获得地理标志水产品6个,获证绿色水产品4个,有机水产品11个。“十二五”以来,全省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事件,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发布水产地方标准39项,现行地方标准达98项。
——水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生生态文明建设。狠抓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渔,严厉整治使用绝户网、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切实保护了江河渔业资源。不断降低捕捞强度,努力减轻资源压力,目前全省水产品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降低到4.5%以下。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促进天然水域资源增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放流各类苗种5.6亿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渔影响评价和补救措施落实,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鱼类增殖站8个,全省开展补救项目评价192项次。大力推进鱼类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全省累计达到37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6个;新建国家级、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各1个,全省累计达到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2个,县级2个。新建省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示范区3个。
——渔业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渔船渔港管理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全省渔业船舶和渔港管理有了比较完整的政府规章,约束力更强、效力更高、管理更规范。
——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目前,成都市、乐山市市中区、泸县、龙马潭区、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启动了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为养殖户撑起了“保护伞”,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承保水产养殖面积14.5万亩,签单保费8742万元,理赔67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