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衰竭综合征
鸵鸟衰竭综合征又称衰弱综合征,于1995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生。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幼鸵鸟,并以消瘦、衰竭死亡为终结,由此而得名。本病在我国鸵鸟中也已发生,死亡率约占总死亡数中的34%。
病因
发病原因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一种致病(传染)因子与一些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大致如下。
1、病毒
多数学者经病原学研究认为反转录病毒的可能性最大,该病毒抑制了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病鸟的骨髓红细胞耗尽,抵抗力持续下降,体部日趋衰竭。
2、细菌
自发病雏幼鸟的多种器官分离到绿脓杆菌;肺和气囊也经常分离到曲霉菌;肠道内时有空肠弯杆菌、隐孢属菌等感染,从而引发肠道损害、营养吸收障碍,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3、长时期的生理应激
诸如饲料质量低劣,营养不全、不足,影响幼鸟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一此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或缺乏,往往引起免疫器官发育不良,炎症反应降低和法氏囊萎缩等。又如种种外界惊恐和各种应激,以及长途运输等也能引发生理调节异常,促进病的发生、恶化。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发病的多数是6月龄以内的幼鸵鸟(100%),平均病死率为56%-94%,但也有报道大部分死亡发生在1月龄内的雏鸟。
2、临床特征
早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乃至厌食,闭目呆立,头颈弯缩呈S形,出现浊咳,间有下痢或干硬粪便。继而生长停滞,体重减轻,消瘦,羽毛脱落,常在夜间或清晨死亡。
3、剖检特征
尸体消瘦,腹水增加偶有纤维素,前胃扩张,肠腔内有糊状物,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对肠远端内容物常呈粒状。血液呈水样,骨髓色淡,脾和胸腺缩小。有的出现继发性肠炎病变,有的肝脏有多量灰白色病灶。此外,还有鼻炎、咽喉炎、前胃炎、气囊炎和坏死性肠炎病变,以及脾、胃、肺等器官弥漫性败血症变化。
防治措施
目前尚未见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于本病的预防措施方面,据澳大利亚学者介绍,建议将发病圈舍、场地空出后清扫、消毒,然后自然净化一定时间;同时在清净区场孵化育雏,然后再回原场区饲养。而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区的卫生防疫条件,以及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应激因素等,都是防止发生本病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