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幼”彝区孩童幸福的摇篮
“我今年六岁,老师教会了我们说汉语,还有唱歌、绘画、跳舞……”就读于昭觉县四开乡上游村幼教点的沙马阿洛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自己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
5月31日,在团州委的带领下,记者团走进幼教点,近身感受了凉山的“一村一幼”。“叔叔,阿姨,你们好。”走进昭觉县四开乡上游村幼教点,正在上课的彝族小朋友整齐地用普通话向外来客人们问好,声音稚嫩又清脆。每天,这些彝族娃娃们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基本的汉语会话、拼音以及算术等。
学校很漂亮,校舍很新,教室、寝室和厨房都独立使用,教室里还有取暖用的炉子和管道,以供冬天使用,墙上还有许多儿童画装饰。
双语教育
促彝区孩童上学无阻碍
辅导员阿达阿呷是四开乡上游村的村民,“我们‘一村一幼’的辅导员都必须学会彝汉双语,一般招本村读过幼教的大中专或是高中毕业生,实行先培训后上岗。”阿达阿呷表示,“在刚开办村幼时,很多村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幼儿园,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来学习,他们传统的观念就是这些三到六岁的娃娃,只能在家耍,每天满山遍野地跑。后来我们通过主动将自家亲戚的小孩带到村幼来学习,让村民感受到孩子在幼教学习后,学会了讲卫生,同时会说简单的汉语,大家这才愿意把自己的娃娃送来学习。”
如今,家长们庆幸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家门口上学,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事,莫过于到幼儿园,跟着老师唱歌、绘画和玩游戏。中午,老师们还会准备好荤素搭配的饭菜,营养又可口。下课了他们就在操场上玩耍嬉戏,众多的玩具和设施供他们玩耍。之后,还有精美的午休房供他们午休。彝族辅导员的教学让他们彝语水平有了提高,并学会了简单汉语,还养成了饭前洗手等良好生活习惯,幼教点成了他们幸福的摇篮。家长们还轮流送孩子们上学,以保证安全往返。
“幼教点的开办,让我们彝区的娃娃有了着落,我们本着一天教会学生说一句汉语,一年下来就会说180句的要求,让这些孩子在学前教育结束之前,就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为他们以后上小学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开片区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沙马伍合说道。
据了解,昭觉县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彝族,彝族娃娃接触到的语言环境非常单一。“在家的话,长辈们也不太懂汉语,一般只会教孩子们彝语。现在在幼教点,老师们从最简单的汉语单词,如‘鼻子’‘眼睛’开始教学,让孩子们提早接触到汉语学习。”四开乡中心校校长阿呷日体表示,“学前教育的汉语培训,能让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前小学一年级必须得有彝族老师,不然孩子们学习会很吃力。现在可以直接由汉族老师上课,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很多。”
在幼教点,除了辅导员以外,还有来自西昌学院的支教志愿者,懂双语的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这些彝族娃娃的学习。
一村一幼
让9.1万农村幼儿因此入学
据介绍,四开乡上游村辖移民社、瓦都社、上游社、古则社、日泽社五个社,全村幅员面积8.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全村居民478户、1652人。上游村幼教点于2015年10月利用村两委活动室开办,现有教学班两个,一个是学前班,一个是幼儿班,普通话辅导员2名,2名支教教师。在园彝族儿童46名,其中,女童26名,建卡贫困户3至6岁孩子17名。幼教点配备了无烟取暖炉、热水壶、电视机、小木床、小桌椅板凳、幼儿图书和教具玩具等设备,通过播放动画片,组织歌舞、游戏等活动,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使用汉语表达交流,为进入下一阶段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据悉,昭觉县2013年尝试办村级幼儿园,2015年10月凉山推进“一村一幼”措施,目前昭觉县已开办了205个“一村一幼”教学点,410名辅导员,解决了21799位彝族娃娃的学前教育问题。2016年秋季学期还计划开办30个教学点,达到对全县的全覆盖。因为昭觉县乡下100%是彝族,该县要求教学点要以彝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放眼整个凉山州,截至2015年底,全州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1289个,开设教学班1676个,选聘辅导员3343人,5.54万名彝族娃娃小学前的教育有了着落。目前全州已累计开办村级幼教点2216个,开设教学班2814个,招收幼儿9.1万人,选聘辅导员5628人。2016年底全州“一村一幼”幼教点将达到3342个,教学班5101个,幼儿13.6万人,辅导员10202人。
本报记者 严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