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信息 >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珙县苗族蜡染

作者: 来源: 投诉: 举报 时间: 2014-06-07 22:40 阅读:

 蜡染,古谓之蜡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据史载,早在秦汉时代,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继后,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他们以其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蜡染制品,培育了这支古朴娇丽的民族艺术之花。《珙县志·光绪版》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5pW四川养殖网

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其主要特征是天然冰纹。这是蜡染的灵魂,是不可复制的神奇,蜡染入靛渍染时,因布帛折绉而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形态。同一纹样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冰纹各异,变化万千,自然天趣。珙县苗族蜡染无专门作坊,但工艺世代相传,姑娘们从小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点蜡花,点蜡就是展露匠心的工序,也是心思妙想,自由游弋的时刻,无须样稿,依一双心灵的巧手,让花草虫鱼攀上布端,每年的盛夏秋初,农闲暇日,就是点蜡染花的好时节。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这种工艺品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的特点。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簿。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珙县地区的苗族同胞常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手工艺。

   1994年11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曾水向先生收集编著的《四川苗族蜡染》一书,书中280多幅蜡染作品,其中130多幅就出自珙县罗渡苗族乡。2006年,珙县罗渡苗族乡以苗族蜡染为主题,创建为“四川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时期被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5pW四川养殖网

罗渡苗族乡槽门村八社的王孝成(左)是蜡染麻布纺织的传承人5pW四川养殖网

罗渡苗族乡槽门村八社的王孝成(左)是蜡染麻布纺织的传承人5pW四川养殖网

https://www.46659.com

产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