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激化央地矛盾 第五个现代化需破题
目前中国官场正走在十字路口,官场文化和官员心态都在经历一场转型。在中央,从李克强召集八省长进京,斥责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看出中南海对于地方官员的政策执行力不高流露担忧。对2014年5月后李克强的几次表态进行总结,短短半月内5次提及官员执行力的问题。在地方,从省级到基层一线,各级官员也多因为反腐、整风、不敢出风头以及公务员队伍不稳而出现“畏难”情况,在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路线运动下不得发牢骚的“不敢说”,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型而导致的“不敢做”,伴随着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整个官场呈现出一种“迷茫”和“不为”的状态。
表现一:因反腐、整风怕出头
当媒体报道习近平、俞正声等人在第二轮群众路线活动中深入县级常委中开展座谈会,县委官员互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各种“夸张”语言和场景,已经表明整风正在实现习王此举的初衷——“要对党内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对此舆论也是予以了肯定。至于另一个让中共第五代建立威信的动作——反腐,更是被媒体和民众冠以了“空前”的名号。副国级的前政协副主席苏荣的落马,就展现出习近平“救党救国”的决心。
当中国官场正出现一种迷茫和不为的心态同时,高层也希望出现更多有“执行力”的官员
但是反腐、整风的不断加码,让地方上的一些官员不敢多做事,束手束脚,不敢在这个敏感时期“出风头”。尤其是有些时候,一些可能平时还比较负责的官员,因为在处理某些事情如对待上访人员的过程中措施不当,就有可能因此遭到严重的处理。正像陆媒在采访中部某省政府一位官员时所说的那样,“现在这种气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目前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些地方的官员最关心的,不是怎么做事,而是怎么做才不出事,把自己的“乌纱帽”看得太重而忘了自己的职责。这也是为何李克强会说出“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中共高层来说,越是这种时刻,越需要有担当的官员。例如2014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讲话中就强调了“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发生在最近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6月10日,湖北省某小学发生人质劫持案,该镇党委书记替换女老师当人质的事情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党媒予以褒奖,大幅报道。在这些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党媒眼中,像该党委书记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有担当”,这位党委书记也就成为“有担当”的官员代表。
表现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庸政
外界解读此次李克强召集八省长进京述职会议的新闻,认为从省份、召集时间点以及谈论内容,可以粗略判断出此次会议是在地方的财力紧张和人事变动频繁的客观背景下,一些地方官员主观地把中央推动的微刺激简单理解成了不刺激,结果导致改革和调结构推不下去,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