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实现盈利的关键在哪里?
◈作者|王春来
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来看,单位土地面积上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程度较高的生产组织形式,即追求土地和劳动力双重集约生产,是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是集约化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而家庭农场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对家庭农场的收益实现进行讨论,应遵循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所提出的: 创新的投入需要因地制宜,这种创新应该反映对稀缺资源的替代效应。
因地制宜找窍门
在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价格较低、或山区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创新的着力点应是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以及新技术和投入品对稀缺土地资源的替代。
在人口密度较小、劳动力转移量大、或是平原地区,人力资源更为稀缺,则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并研究和推广以节省人力为主要目的的灌溉设施建设和耕作方式。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较好的国际经验中,美国地广人稀需要以高度机械化和非劳动密集型的耕作方式替代昂贵的劳动力成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技术创新的目标; 而日本则以生物和农作技术替代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不同区域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路径,正是遵循了以替代稀缺资源的技术创新为主的一规律,实现劳动力和土地双重要素的集约化生产。
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粮食生产因为采用极高的机械化耕作和改良的旱作农业技术,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了产量,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
浙江杭嘉湖平原地区,家庭农场通过采用适宜的机械化耕作、连片承包后进行土地整理、采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等方式,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高了稻谷的产量( 由于品种改良约增产30%,由于土地整理提高综合利用率约20%) 。
在广东省佛山市,养殖户通过连片承包鱼塘进行整理改造、采用工厂化育苗和养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通过鱼塘改造可以增加约20%的土地使用面积) ,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节省了人力。
这种以替代相对稀缺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创新和增加投入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是家庭农场实现收益、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技术+投入”才有收益
发展集约化农业需要增加大量的投入。研究表明,农业投资是推动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投资的波动会引发农业增长的大幅度波动。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所需的大量创新和投资需求相比,目前家庭农场的投资显得杯水车薪。这一方面与农户的投资意愿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投资能力的制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户的投资意愿主要是与土地流转期限的长短及由此决定的投资贴现回报有关; 而制约家庭农场投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归根到底,是受土地基本制度制约的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流动存在障碍,以及农村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不能用于抵押担保、难以形成有效资产等问题。
(原载于《农业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