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饲养管理常遇见的几个问题
当前母猪普遍出现发情不明显、不发情或延后发情现象,发情时很难准确找到静立反应,以至于相当多的后备母猪不得不在表现发情时即立即配种;胎儿的初生重越来越大,但胎儿的活力却不断下降,出生后1-3日龄的仔猪腹泻的比较多见,特别是第一胎母猪,仔猪几乎都腹泻,与胎儿出生后的活力下降有关;夏季产“白仔”现象比较严重(即出生时体重往往是这一窝中最大的胎儿,但出生后全身疮白、舌头吐出来、出生即死亡的现象称为“白仔”)、分娩时死亡的猪往往是初生重最大的胎儿;母猪延期分娩或过期分娩现象也比较严重,即到了预产期不产仔,往往退后3-5天再分娩;产程普遍延长,能在3h以内产完的母猪不多见,一般产程在5-6h甚至更长;产后恶露不尽、产后感染现象也比较严重,产后乳腺炎、产后无乳或奶水不足等在猪场也比较常见,相当一部分仔猪在出生后7-9日龄开始腹泻,有时15日龄断奶后恢复正常吃料后腹泻即止,明显与母猪奶水不足等有关。以上这些问题主要与母猪的饲养管理有关,先将情况叙述如下:
1、选美多于选种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核心种猪场问过我一个问题:“他们卖出去的种猪市场反应都很好,即发情正常、配种率和分娩率高、窝产仔数也比较多,但他们自己留的种猪的表现就差多了,发情、配种和产仔都不太正常,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遗传育种是我国的弱项,我们重视“引种”但“育种”强度不够,重视“扩繁”但“选育”强度不足。“选美多于选种”,体型越好、评分越高,这是当前核心种猪场的选种通则,追求母猪体型优美(按公猪的体型去选留母猪)的结果,使母猪的遗传表达能力下降了。我国过去50年基因选育的结果:瘦肉率提高了2-6%,体脂降低了50%(如背膘降低了 0-8%,肌内脂肪下降了 10-36%,肉质变差,其中PSE肉和DFD肉有所上升。因此,我们的“育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育种”,这种结果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种猪的遗传性能提高了,但遗传的表达能力下降了,繁殖性能反而普遍不理想。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选种就是选肚子”,选留种猪时一定要选留一窝中肚子大的、食欲旺盛的,这样的母猪才会发情明显,或者说可考虑参照我们土猪的体型去选留母猪,这就对了。土猪的发情特别明显,根本不需要做发情鉴定。究其原因,土猪选种可称得上“自然育种”,而自然育种法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结果就是食欲特别旺盛、抵抗力特别强和繁殖性能特别高的母猪才能存活下来。我们土母猪的体型是最适应中国自然环境的母猪,我认为“人工育种”不能偏离“自然育种法则”。
樊福好博士说过一句话:把外国猪种都称为“良种”祸国殃民。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2、营养水平过高的问题
现在母猪饲养管理在进行“营养竞赛”,饲料的营养水平是越来越高,其结果母猪普遍表现采食量下降、饲料营养浓度提高但体积下降、能量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普遍太高,特别是普遍使用哺乳料来攻胎,其结果母猪便秘问题特别严重(与饲料粒度过细、粗纤维和青饲料不足对胃肠刺激不足引起)、拉白色尿液(又称蛋白尿,与饲料粗蛋白水平过高引起肾脏损伤有关)和喘气、咳嗽问题突出,也就是粪便不能从肠道、尿液不能从尿道和CO2不能从呼吸道正常排出,本人把猪场普遍出现的这些现象称为“三废潴留”,这是母猪繁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说穿了,我们现在的饲养管理就是造成母猪便秘、肾脏损害性尿液潴留和咳嗽喘气的管理。“三废潴留”引发严重的脏腑机能损伤,母猪的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同时营养水平过高也会引起胎儿过大(胎儿初生重普遍都达到或超过1.5kg),现在第一胎母猪的胎儿初生重普遍比经产母猪的要高(第一胎母猪的胎儿初生重更大,达到2.2kg-3kg),就是大问题,所以,临床上我们可以观察到第一胎母猪产程最长(大部分集中在4-6h或更长)、第一胎母猪所生胎儿最难养(普遍腹泻)和第一胎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最低(在3.5-5kg之内徘徊)等,这与营养水平过高激化了产道狭窄与胎儿特别大的矛盾有关,结果胎儿初生重大但活力比较低,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四肢瘫软、找不到奶头、容易被母猪压死和腹泻等问题。
五年以前,对胎儿初生重的要求没有现在这么大,胎儿初生重1.2kg左右非常普遍,特别是土母猪胎儿的初生重更低。但是我们发现初生重稍低但并不表示仔猪活力就低,产程普遍在1-3h内,产后1-3d腹泻或死亡的小猪比较少,出生后就知道找奶吃,只要母猪奶水好或延长母猪哺乳期(一般是25d-28d,土母猪是双月龄哺乳),胎儿的生长速度并不慢,成活率也高,断奶重也并不比现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