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问题
2010年6月份以来,猪高热综合征又在南方多个省、市的猪群中发生与流行,个别地区不断出现局部爆发,北方有的地区也有疫情,应引起大家关注,尽可能避免疫情给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流行情况
据调查:华南与西南地区发病稍严重,华中、华东、华北地区疫情也有所加剧。多数呈点状、散发性的发生,个别地区呈局部流行。疫情主要集中在散养户与小型猪场,发病率较高,流行强度增大;规模化猪场发病率低,流行强度小。病的发生以保育猪、育肥猪和后备猪为多见,呈现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病原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妊娠母猪发病除个别死亡外,多数表现为繁殖障碍,高热、不食,返情率低,屡配不孕,流产、产死胎与弱仔等。
2、病原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与往年流行的高热综合征基本相似,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猪场由于继发感染的细菌种类不同,而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会有所区别。从几个地区检查病料来看,兰耳病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仍然是引发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原发病因。当猪体出现免疫抑制,免疫力低下时,可诱发猪瘟、伪狂犬病及猪流感的发生,并继发多种细菌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多数猪群检出病原为:PRRSV+PCV2、PRRSV+CSFV、CSFV+ PCV2、PRRSV+PRV等,或PRRSV+PCV2+CSFV、PRRSV+SIV+CSFV、PRRSV+PRV+SIV等,呈现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继发的细菌多数为猪链球菌与副猪嗜血杆菌,部分地区附红细胞体与弓形虫较为严重,除外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
发病地区外源性病原与内源性病原同时存在,散养户与小型养猪场以外源性病原传播为主,规模化猪场以内源性病原传播为主。
3、发病原因
3.1 今年5月份以来,南方一些地区随着严重水灾的出现,天气炎热潮湿,使许多病原体繁殖快,侵袭力增强,加之各种传播媒介吸血昆虫(蚊、蝇、虻等传播许多传染病病原)的出现,易导致高热病在饲养环境恶劣、管理水平差,免疫力低下的猪群中发生与传播。
3.2 猪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病原的隐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对猪体的免疫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导致猪体处于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状态,对疫苗免疫接种不产生免疫应答,缺乏免疫抗体的保护,对气候、温度与环境等发生改变时,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免疫力低下的猪群发生疫病。
3.3 今年5-6月南方多雨,在多雨炎热、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饲料保管不妥,易发生霉变。发病猪场约有50%的猪群饲喂发霉的饲料(有的添加除霉剂,但效果不十分理想),这也是诱发猪高热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有一些猪群免疫接种过猪瘟疫苗,仍然在发生高热病时出现较严重的猪瘟疫情,查其免疫程序,注射剂量与接种技术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是否是由猪瘟疫苗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因没有做进一步检验,不好定论。
3.5 有的发病猪场不接种兰耳病与圆环病毒疫苗,猪瘟抗体水平多数不合格,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比免疫接种好的猪场要严重,可见病的发生与免疫预防好坏有密切的关系。
3.6 散养户与小型养猪场多数饲养管理水平差,生物安全措施不力,饲养环境恶劣,如排泄物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空气污染严重,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不全价,有啥喂啥,甚至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致使猪群营养状况差,体质虚弱,抗病力低下;天气湿热,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缺少防暑降温措施;杀虫灭鼠与消毒制度落实不力,这些应激因素的存在,也是诱发猪群发生高热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4、防控对策
猪高热综合征是可防可控的。几年来全国各地总结了许多防控经验,在很多猪场实施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针对当前的疫病流行情况,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4.1 首先要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与“预防为主”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