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破解了畜禽骨加工的世界性难题
7月1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山东悦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骨素热压高效抽提、真空梯度膜浓缩偶联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创新,在原料骨前处理、骨素热压抽提、骨素衍生化加工关键装备研制等方面实现了自主创新,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春晖研究员介绍,可食性动物骨中含有11%—16%的优质蛋白,约为牛奶中蛋白含量的3—5倍。我国每年产生1000多万吨畜禽骨,若加以利用可生产600万吨优质动物蛋白,能满足2.2亿人对蛋白质的年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加工技术与装备适应差、耗能高、产业化困难,成为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大部分畜禽骨只用于加工低端产品或者直接遗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张春晖告诉记者,“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基于畜骨(猪、牛、羊)原料特性,开发的新型轧骨技术和轧骨机实现了畜骨的高效破碎,开发的骨肉分离机使效率提高了20—30%,骨渣含量降低了50—80%;基于热压传质传热原理,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热压抽提技术和装置,与常压熬制相比,提取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节省蒸汽20%以上;通过集成组装,研发了骨素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梯度浓缩技术与装置,浓缩效率提高了30%,节能50%,解决了浓缩过程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采用靶向梯度组合酶解与美拉德生香技术偶联,使产物中低分子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06和8.6倍,鲜度增加了2.2倍,特征肉香味风味物质含量增加了7倍,苦味显著降低;配套研制了多动能酶解和美拉德反应装置,可一机多用,对高黏度、高盐度及粉剂物料可均匀搅拌,精准控制温度,反应香气可回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攻克了原料骨前处理、热压抽提、高节能效浓缩、靶向酶解与定向生香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组装集成了骨素、高汤、骨肽与硫酸软骨素等产品的联产加工技术与装置,开发了骨胶原蛋白、骨多糖、骨肽、骨素、高汤、骨油、呈味肽基料、调味料等和骨素肉味香精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标准7项,实现了“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推广”一体化突破,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骨加工高值化利用新模式,为全球畜禽屠宰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和越南的20多家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