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貉肠炎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狐貉养殖的发展,常见病也逐渐增多,除了犬瘟热、脑炎外,肠炎病也是威胁狐貉业养殖的大敌。肠炎病主要分病毒性肠炎和细菌性肠炎两方面。
1 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主要由细小病毒引起。
1.1 流行特点及危害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系、不同年龄的狐貉均易感染,多发于春秋两季,特别是秋末冬初气候骤变时更易多发。但幼兽和育成兽的发病率高得多。带毒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动物自粪便、尿和唾液排毒,从而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本病呈地方性流行,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在年幼仔兽分窝时大面积流行。
1.2 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初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渴欲增加,不愿活动,有时发生呕吐,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粪便稀软,呈含有肠粘膜,纤维蛋白粘液组成的灰色管状物,病后期出现重剧腹泻,粪便内混有大量肠粘膜、粘液和血液甚至呈水样便。
病理变化:以纤维蛋白性肠炎、出血性肠炎为特征,肠管呈红色,内容物混有血液和脱落的粘膜。
1.3 防治
1.3.1 疫苗免疫接种是唯一有效的控制方法,抗菌素药物效果不显著或无效果。目前全国狐貉养殖户基本都采用中国农科院吉林省左家特产研究所肠炎疫苗预防接种。
1.3.2 一般1年2次接种,第1次在7月下旬前后,第2次在11月初至11月中旬。
1.3.3 治疗可采用病毒灵注射或粉剂饮水或拌料,同时配合以广谱抗菌药物。亦可用中药甘草辅以绿豆煎汤拌入料中辅助治疗。
2 细菌性肠炎
由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引起,有一定的流行性。
2.1 症状
巴氏杆菌感染潜伏期为1~5天,临床上常见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3种,其中的最急性和急性较多。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腹泻,血痢,并可出现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以及支气管肺炎,最终多呈败血症或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慢性型:常出现典型的鼻炎症状,鼻分泌物增多,由浆液性发展成为粘液或化脓性,并出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大肠杆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9天。患病动物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不振,腹泻,便呈绿色、黄绿色或白色粘稠状,有腥臭味,动物消瘦、脱水、贫血等,最终多因衰竭或酸中毒而死亡,有时动物会出现神经症状。
2.2 剖检
巴氏杆菌感染最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粘膜、浆膜、实质器官和皮下组织大量出血。急性型除具有败血症表现外,主要是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变性。慢性型表现为尸体消瘦,贫血,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肺部较明显,胸腔有积液和纤维素沉着。大肠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胃肠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及溃疡等。心肝、肺、肾有出血性坏死病变。
2.3 防治
紧急接种巴氏杆菌疫苗,同时用喹乙醇和复方新诺明拌入饲料中服用,还可以肌注氟苯尼考,痢菌净等药物。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提高动物抵抗力。治疗可用磺胺类、抗生素、呋喃类以及一些生物制剂、中药等。严重脱水的可补液补糖,为预防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