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来源,历史和主要景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1/6,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主要景点
草堂大廨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现在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
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堂前一片梅林,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更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雅洁。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杜甫诗意画
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有数百幅,除明、清两代的古画外,平时展出的为近、现代画家的作品。其中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于非闇、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大家的作品。其余诗意画也均为知名画家所作。这些画既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又反映了杜诗的思想意境,深受广大观众的赞美。
草堂寺
古称梵安寺,紧连杜甫草堂东侧。始建年代,一说为南朝齐梁时代,一说为唐代,即杜甫旧宅。现存建筑为清末重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藏经楼、左右厢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园,两株高达30余米的古银杏树,矗立云天,引人注目。
浣花祠
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