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鱼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是南方淡水养殖名优品种。
一、 养殖池塘建造
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粘质土壤池塘,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水深50厘米左右即可。池底铺30厘米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40厘米,比地面高20厘米以上。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30厘米。进水口要高于水面20厘米左右。进出水口须设有拦鱼网。
二、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公斤生石灰,2—3天后加水。1周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公斤,培肥池水。
三、养殖管理
鱼种放养数量视技术而定,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厘米左右的鱼种50—350尾,3—5厘米的鱼种放50—100尾。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养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鱼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步改为白天投饵,上午8时、下午2—3时各投1次。日投量约占鱼体重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篮沉到水底,鱼吃完后提出篮子。
四、病害防治
(一)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1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二)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三)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一、鱼池建造
塘角鱼养殖方式多,家庭生态养殖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建水泥池或小土池,面积十至几十平方米均可,水深0.7—1米,留有进、出水口。新建水泥池要先除碱,全池浸水3次,每次浸7天。如果时间紧,每立方米水体放过磷酸钙1公斤(过磷酸钙事先用水溶化)浸1—2天,然后排空。
二、日常管理
放养前在池底铺10厘米厚的软泥,然后放些竹筒或砖瓦石块搭成洞穴。每平方米鱼池撒100—150克生石灰,7天后加水30—50厘米深,泼施沼液适量(透明度30厘米左右),培育水生动物和培肥池水,池水PH值保持在6.5—7.5为宜。10天后投放鱼种,一般水泥池每平方米水面投放体长6—8厘米的健壮鱼种50—60尾,小土池每平方米投放20—30尾。
鱼种刚下池要投喂蝇蛆、熟猪血、蚯蚓、禽畜内脏、螺蚌肉等共10天,以后逐渐减少动物鲜活料,过渡到喂全价塘角鱼配合饵料或七星鱼配合饵料为主。每天早、晚投喂1次,投料量以鱼半小时内吃完为合适。饵料先用清洁水按料水1:1兑水软化后投喂,以利于鱼消化和预防肠胃病。投料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冬季可喂适量饭米粒。
在养殖期间,应保持微流水,定期泼施沼液。高温季节,1/3水面种植水葫芦供鱼栖息,池面搭遮阴棚(可种水瓜、丝瓜等,占池面积1/2),避免阳光直射,抑制蓝绿藻繁殖过盛,同时可降低水温,为鱼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鱼病防治
定期消毒池水和投喂药饵,做好防病工作。鱼病多发季节,每半个月每立方米水用30克生石灰化水后或EM菌液每立方1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水体和调节水质。每公斤饵料加土霉素或呋喃唑酮2—3克,做成药饵,每天喂1次,连续喂3次,也可按说明投喂用强力99或鱼肝宝做成的药饵预防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