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的防治
一、概述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养殖以来,国内鮰养殖面积、规模逐渐扩大。1968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近年国内也已经在斑点叉尾鮰鱼苗中分离出了该病毒(CCV)。目前已成为危害全世界鮰鱼养殖主要传染病之一,国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鮰鱼养殖: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方式和日常管理,塘养、箱养利弊分析 二、病原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病毒学上属鮰疱疹病毒Ⅰ型,有囊膜、疱疹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175~200nm,呈二十面体,病毒核酸为双链DNA。 三、流行特点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对宿主的选择差异很大,不同品系、生长阶段的鮰鱼对CCV的易感性均有不同,以感染斑点叉尾鮰和其他鮰鱼的鱼苗和幼鱼为主,死亡率较高,刚孵化的鱼苗死亡率可达100%,8月龄鮰则很少感染。CCV的传播适宜水温在20~30℃,此区间内,水温越高,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特别是水温达到25~30℃时,病程多在3~7天,死亡率可达九成以上。该病毒潜伏期,20℃时为10天,25~30℃时为3天,15℃以下不发病。养殖密度高、运输、水污染和细菌感染均可诱发该病毒的流行和导致鮰鱼死亡。
CCV的传播方式非常立体化,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存在。
1、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比较普遍,是指经受精卵而实现代际传播。
2、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鱼体接触和疫水传播,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同时存活鱼也可成为隐性无症状的带毒鱼,带毒鱼可通过尿排毒,然后CCV又可通过皮肤、嗅觉器官、鳃和肠道感染健康鱼群。 四、症状
感染CCV后的宿主鱼主要表现为显性症状和隐性带毒两种情况。
1、显性
病鱼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离群独游、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悬挂,最后沉入水中死亡。病鱼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双眼突出,表皮发黑,鳃苍白,肛门红肿外突。
鱼体感染CCV后,病毒含量最高的部位在肾和脾,组织病理剖检可见:肾间造血组织和肾单位均出现弥散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水肿;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肝灶性坏死,肝细胞内可偶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胃肠道黏膜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胃扩张,肌肉出血,消化道内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
2、隐性
隐性带毒鱼一般无症状。 五、防治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国外目前只有CCV的减毒疫苗。
水质调控:水质与养鱼的关系
1、预防
①调节好水质,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②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水源、鱼、设施等的严格消毒。
③渔塘设置隔离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④养殖抗病品种、杂交种。
⑤饲料投喂科学,通过增强鱼体体质来降低该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⑥发现患病鱼应立即销毁,并对鱼塘水体、场地、渔具、车辆等进行全方位消毒。
⑦划区管理:根据水域、流域的具体情况及鱼塘环境进行科学、分区域管理。
2、治疗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建议碘附外用泼洒,内服抗病毒药物,西药如盐酸吗啉胍;中药可用芪板青颗粒,以控制该病毒的发展、传播。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养殖以来,国内鮰养殖面积、规模逐渐扩大。1968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近年国内也已经在斑点叉尾鮰鱼苗中分离出了该病毒(CCV)。目前已成为危害全世界鮰鱼养殖主要传染病之一,国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鮰鱼养殖: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方式和日常管理,塘养、箱养利弊分析 二、病原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病毒学上属鮰疱疹病毒Ⅰ型,有囊膜、疱疹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175~200nm,呈二十面体,病毒核酸为双链DNA。 三、流行特点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对宿主的选择差异很大,不同品系、生长阶段的鮰鱼对CCV的易感性均有不同,以感染斑点叉尾鮰和其他鮰鱼的鱼苗和幼鱼为主,死亡率较高,刚孵化的鱼苗死亡率可达100%,8月龄鮰则很少感染。CCV的传播适宜水温在20~30℃,此区间内,水温越高,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特别是水温达到25~30℃时,病程多在3~7天,死亡率可达九成以上。该病毒潜伏期,20℃时为10天,25~30℃时为3天,15℃以下不发病。养殖密度高、运输、水污染和细菌感染均可诱发该病毒的流行和导致鮰鱼死亡。
CCV的传播方式非常立体化,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存在。
1、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比较普遍,是指经受精卵而实现代际传播。
2、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鱼体接触和疫水传播,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同时存活鱼也可成为隐性无症状的带毒鱼,带毒鱼可通过尿排毒,然后CCV又可通过皮肤、嗅觉器官、鳃和肠道感染健康鱼群。 四、症状
感染CCV后的宿主鱼主要表现为显性症状和隐性带毒两种情况。
1、显性
病鱼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离群独游、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悬挂,最后沉入水中死亡。病鱼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双眼突出,表皮发黑,鳃苍白,肛门红肿外突。
鱼体感染CCV后,病毒含量最高的部位在肾和脾,组织病理剖检可见:肾间造血组织和肾单位均出现弥散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水肿;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肝灶性坏死,肝细胞内可偶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胃肠道黏膜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胃扩张,肌肉出血,消化道内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
2、隐性
隐性带毒鱼一般无症状。 五、防治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国外目前只有CCV的减毒疫苗。
水质调控:水质与养鱼的关系
1、预防
①调节好水质,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②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水源、鱼、设施等的严格消毒。
③渔塘设置隔离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④养殖抗病品种、杂交种。
⑤饲料投喂科学,通过增强鱼体体质来降低该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⑥发现患病鱼应立即销毁,并对鱼塘水体、场地、渔具、车辆等进行全方位消毒。
⑦划区管理:根据水域、流域的具体情况及鱼塘环境进行科学、分区域管理。
2、治疗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建议碘附外用泼洒,内服抗病毒药物,西药如盐酸吗啉胍;中药可用芪板青颗粒,以控制该病毒的发展、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