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防治误区
兔病防治误区
跟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泛博养殖者对疾病的危害有了充分的熟悉,因此,对疫病的正视程度已经有了相称大的进步。但是在详细落实疫病防治环节当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题目,尤其是对于养兔业这样一个新兴的、非传统的养殖行业,一般养殖者都缺乏经验,在进行疫病防治时存在一些误区也就不可避免。
重治轻防是养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题目,养兔者不是从杜绝疫病发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抱着泛起疾病对症治疗的立场。其弊端首先是带病家兔在治疗的同时又将病原菌传给了其他家兔,使兔场陷入了不断治疗疾病的泥潭当中;其次,家兔是弱小动物,一旦发病,治疗效果较差,多数是劳民伤财,终极结果不是死亡,就是愈后不良;再其次,养兔行业不同于大家畜的饲养,家兔是一种单体经济价值低的动物,治疗当中药物的用度往往会超出其本身的价值,而对患兔采取淘汰处理,其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远比治疗1只患兔的意义大得多。
一般来讲,对养兔出产危害程度大的主要是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有一个固定的传递过程: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打动物。因此,我们在防治时只要阻断它的传播过程就能够起到消灭疫病的目的。在日常的出产中加强饲养治理,保证兔舍的清洁卫生,为家兔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应激,减少易感家兔,也能达到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发生。
科学防治观念稀薄。科学是推动出产的巨大动力,这不仅体现在高速发展的产业上,也表现在指导农业出产,进步农业出产效益上,因此,只有准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够真正地达到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目的。但是,因为养兔业的发展较晚,集约化程度较低,养殖者往往存在科学观念稀薄的题目,表现在兔病防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留意消毒液浓度 化学消毒药物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成分在特定的浓度下破坏病原体的结构,从而将其消灭,一旦浓度发生改变(浓度变低),这种杀灭作用将会消失或削弱,不能达到彻底消灭病原体的目的。因此严格按照药品的有效浓度配制消毒剂是消毒成败的枢纽。但是,这一点也恰是养兔者做不到的,他们往往在配制消毒液的时候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导致消毒的失败。
盲目套用免疫程序 有些兔场在疫病防治当中死般硬套。免疫程序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当考虑对家兔危害比较大的急性、烈性传染性,同时又应考虑本地区疫病的流行特点。因此,一个兔场要想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套用别人的免疫程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需公道地制定适合自己兔场的免疫方案。但对于任何一个兔场来说,必需预防的疫病是兔瘟,其他疫病(如巴氏杆菌、彼氏杆菌、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酌情免疫。
买便宜药 良好的药物质量是搞好疫病预防的条件,而在现实当中普遍存在养殖者爱买便宜药的题目。毫无疑问,低廉有效的药物必定能够节约兔场的开支,增加经济效益,但很多养殖者为了节省开支,专门购买廉价药物。因为目前兽药市场存在一定的漏洞,真假兽药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药厂为了贪图利润往往以低价位吸引养殖者,而药品中有效成分极低,这样的药物很难在预防和治疗当中取得良好效果。
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由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按捺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往往在出产当中添加抗生素后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病原菌的耐药性题目,特别是一些人畜共患疾病;二是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或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题目。出于对人类健康安全考虑,世界各国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欧盟提出,到2006年完全休止抗生素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獭兔出产中滥用抗生素主要表现在:第一,使用淘汰或禁用的抗生素;第二,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在治疗疾病时,使用量是常规用量的2倍以上,甚至5倍、10倍;第三,盲目使用抗生素,没有针对性。“无论什么病,双抗(青霉素、链霉素)一起用”,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不仅难以控制疾病,有时还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继发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