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治疗解析兔大肠杆菌病
兔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兔肠道传染病,患兔以水样和胶冻样腹泻为主要特征。以1~3月龄的幼兔多发。
发病情况
2007年3月12日,福建省建宁县濉城镇城关村养兔专业户吴某饲养的约60日龄幼兔中有5只开始发病,病兔临床症状与病例1基本相同。特征性症状是粪便已呈半透明胶冻样。吴某虽采取了加强消毒和改善饲养治理等措施,但病情未得到控制,发病兔不断增多,至3月14日,发病兔共12只,其中死亡4只。
临床症状
特征性症状是粪便中带有胶样粘液和一些两头尖的干粪,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涎,将兔体提起摇动时可听到有水的晃动声,当粪便排空后,肝门努责并排出大量胶冻样粘液,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本病多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转为亚急性后,一般经7~8天死亡。未死亡的,生长缓慢、消瘦和发育不良。
药敏试验
取该菌纯培养液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给果表明该菌对于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先锋VI、新霉素敏感;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 青霉索、四环素不敏感。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以及病兔以胶冻样和水样腹泻脱水而死亡的临床症状和胃、小肠、结肠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兔大肠杆菌。
防治措施
仔兔断奶前后,饲料不能骤然改变,以免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该病发生。
兔舍及饲料工具用0.5%过氧乙酸带兔喷雾消毒,每100千克饲料添加50克氟苯尼考粉,进行全群药物预防,连用7天。病兔进行隔离,每只病兔打针丁胺卡那霉素0.5毫升,天天2次,连用3~5天。
发生该病,除了做好病兔隔离、消毒等工作外,应及时选用有效药物(必要时可做药敏试验),如选用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全群预防性拌料投服;病兔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等药物进行肌肉肌肉打针。严峻脱水和体弱的病兔可灌服补液盐和静脉补液。
可试用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已有兔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用于预防大肠杆菌病引起的腹泻、败血症、肠毒血症等。用法用量为:皮下或肌肉打针,20~30日龄仔兔1毫升/只,母兔怀孕初期2毫升/只,成年兔2毫升/只。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