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脑炎原虫病诊治
兔脑炎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导致兔脑炎的病原为小孢子门微孢子虫纲科的兔脑炎原虫。病原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脑组织和肾脏。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头颈歪斜,昏睡,震颤,局部或全身轻瘫。该原虫可自然感染多种动物,如兔、小鼠、大白鼠、麝鼠、豚鼠、仓鼠、山羊、绵羊、猪、马、家犬、狐狸、家猫等,其中家兔感染率最高,且多为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该病给人类肉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1 发病情况
某养兔场所养仔兔出现腹泻等症状,病后期有些兔出现神经症状。兔发病3~5 d后,开始出现大批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兔衰弱,体重减轻,出现尿毒症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其惊厥、肌肉痉挛、出现运动障碍、颤抖、头颈歪斜、麻痹和昏迷、转圈运动。病兔出现蛋白尿,后肢被毛被污染,局部出现湿疹。发病仔兔的死亡率高达87.5%。
3 病理变化
3.1 眼观病变 病兔消瘦,结膜苍白,剖检可见脑血管轻度扩张、瘀血,脑回稍扁平。有些病兔的大脑皮质切面上有针尖大小的病灶。肾脏表面有许多灰白色斑点,斑点向内凹陷。其他器官出现间质性炎症,如间质性肝炎、间质性心肌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3.2 镜检 脑组织有弥漫性、非化脓性脑炎,从脑膜、脑实质到室管膜的血管均扩张、充血,少部分神经细胞呈固缩状,其周围有胶质细胞环绕,形成卫星现象,或胶质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产生噬神经现象。血管套和胶质结节分布于脑组织各部,但小脑和延髓的病变较轻。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兔脑炎原虫,一些上皮样细胞中有假囊形成,在肉芽肿及其附近的白质中有兔脑炎原虫集落。
肾脏主要出现间质性肾炎变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其间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变性,肾小球变化不明显。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附近的肾小管上皮内和肾小管管腔的坏死组织中可见到兔脑炎原虫集落。虫体多呈圆形、球杆状,偶见杆状或梨籽形。革兰氏染色,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蓝染的虫体集落,细胞破裂后可见虫体散在于管腔中。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在病变部位找到虫体,可确诊为兔脑炎原虫病。为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即将培养纯化并灭活的兔脑炎原虫做抗原(将抗原存储于冰箱中备用),诊断时,抽取0.1 mL抗原液进行皮下注射,注射12~24 h后被注动物的注射部位若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即可确诊。
5 防治
应用芬苯达唑对隐性感染兔进行治疗,每千克体重25 mg拌入饲料饲喂,连用5 d,停药一周后再用药 3 d。此后,无新发病兔出现,经尿沉渣检查,假囊消失。
脑炎原虫的感染谱广,可通过胎盘传染,给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采取有效防疫措施,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和灭杀已感染的种用动物。兔脑炎原虫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所以应加强粪、尿管理,粪便应作发酵处理,同时注意定期消毒。
另外,加强种兔管理和进行定期检查,建立无病兔群,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由于脑炎原虫病多为隐性感染,因此,引进种兔时必须进行严格检查,以防引入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