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号郑州免费送红薯 是无奈还是促销?
● 事件
↘围观“红薯哥”
邀请市民免费刨红薯
11月21号下午,一阵节奏强劲的《江南Style》音乐在郑州市路口响起。一位男士在为市民免费送红薯,不一会儿一车一千公斤的红薯就送光了,张山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他是郑州一家生态农业园的负责人,在黄河滩种了七八百亩地,有红薯、白菜、萝卜等,但是现在菜价比较低卖不出去。现在地里还有二十万斤红薯,眼看就要下霜了,红薯再刨不出来会烂在地里,他决定24号,让市民免费到他的农业园去挖,园区还剩有萝卜、白菜,当天萝卜以每个0.5元,白菜每棵两元的价格出售。
说起蔬菜卖难的原因,张山说,一方面是今年种植面积比较大,四十亩的红薯产量达到了20多万斤。再有蔬菜集中上市,卖不上价。另外他种的红薯不打农药,地里虫子很多;就把红薯咬了,卖相比较差,在市场上顶多三四毛钱一斤,他给记者粗算了一下,免费送红薯要赔四五万块钱。
● 点评
刘戈:这种做法相当于营销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可以把它看成事件营销,他自己可能不一定承认。但是我觉得他实际上起到了这样一个客观的作用。因为红薯哥种了八百多亩地,规模还是比较大的。现在20万斤的红薯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亩的产量,占他种植面积的5%左右。
如果通过这样一个公益的活动,让他自己的菜和周边其他人的菜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样对他的萝卜、大白菜以及其他农户的菜会有一个连带的营销效果。红薯哥是找的报社,因为他在之前已经在市里做过一些赠送活动,把他的红薯打成小包装向市民赠送,所以当时报社的记者就采访了他,后来他跟报纸记者说,我有这么一个活动,报纸就给他报出来了。
马宇:现在农产品整体是供大于求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要从成本来说,也是几万块钱的成本。这事很有意思,这是把红薯归入菜这一类,本来红薯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属于主食,我们叫主粮,而最近这几年,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作为一种蔬菜,甚至是一种点心。在超市里就是作为一种点心,但这实际上有一个前提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整体的农产品供大于求。所以我们才出现这种情况,经常会看到各种品种的蔬菜,或者其他东西出现卖难的问题。
● 事件
↘追踪“萝卜哥”
现在坚持进社区销售
“萝卜哥”韩红刚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蔬菜营销店。
去年他做了免费让大家挖萝卜的活动之后,也开始不断尝试摸索。他首先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模式——地头采集社区销售——即一个基地一台车,一个门市部,一个社区,把这四个合起来,给他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同时他有自己的个人微博,“萝卜哥”也已经成了注册商标,他还成立了“萝卜哥”农产品有限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并且有了产品的包装意识。
● 点评
刘戈:建立农民种菜人的营销意识
现在看,今年的“红薯哥”实际上是去年的“萝卜哥”,有了这样的一年,有了这样一个成长,农民种菜人的营销意识如果建立起来以后,由原来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农业经营者,这样他就把他的风险通过他的经营行为,比如说品牌的建设、渠道的建设,把他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马宇:“红薯哥”的做法可以解决滞销的问题
现在就是从原来一个简单的、自立自足的小农生产者转变成一个现代经营者,生产的同时还要管销售。为什么韩红刚和张山生产的有机食品或者有机蔬菜仍然不能有效的到达消费者手里,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
一个是销售渠道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品牌问题,实际上就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现在的“红薯哥”这种免费刨红薯,但顺便可以卖萝卜,或者是其他蔬菜,或者是带动周边的蔬菜销售,这样实际上也可以解决滞销的问题。
戴中久:要解决产需信息对称和产需供求平衡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产需信息对称和产需供求平衡的问题。
从源头上讲,就应该控制和掌握和引导蔬菜的种植面积,现在我们国家的蔬菜生产都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它的信息渠道是不畅通的。现在的菜农第二年种什么,他只是根据上一年的价格走,上一年什么东西卖的好,明年就种什么。
这种时候,就应该发挥我们行业协会的作用,比如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今年我们已经配合商务部,在北京新发地,在海南举行了两场蔬菜的产需对接会议。就是把产地和销地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组织起来。提前进行一些产需对接,签订一些产需购销合同,在卖难出现之前,就给它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