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芳:大山深处坚守寸腰小学28年
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是寸腰小学的位置,也是宋志芳坚守的位置。这里的人们要走出去很难,读书是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一条路。从代课老师到正式老师,如今是校长,学生们走了一批又一批,28年了,宋志芳还在寸腰小学任教,因为她深信,她的坚持能照亮更多孩子上学的路。
两成特困孩子
海拔一千多米,交通不便,很多寸腰小学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常年吃洋芋、苞谷,少有新衣新鞋穿。蒲想东是其中之一,他是宋志芳刚教毕业的学生,毕业成绩:数学100分,语文90多分。
8月2日,新市镇赶集,到镇上要走五六个小时,为了赶集,蒲想东和妈妈提前一天出发。宋志芳在镇上遇见他们,将200元政府慰问金拿给蒲想东。
“这个娃儿家在高山上,家里很穷,但真的很爱读书,成绩也很好。有一次我路过他家,看见他背着妹妹,手里还拿着试卷在做题,看着真的感动。”宋志芳说,蒲想东已经毕业,她依然牵挂他,她担心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孩子上学困难。
蒲想东的妈妈曹琴(音)告诉记者,宋志芳经常打电话给她,表扬蒲想东,希望家里能克服困难让孩子继续上学。“宋老师还送过两次衣服给我,给我讲题也很耐心。”蒲想东很感激宋志芳。
爬山近半个小时,宋志芳到彝族学生吉牛以夫家家访,她的脸被晒得通红,汗水湿透衣背。
父母都在外打工,兄弟三人住在石头房子里,吉牛以夫14岁,负责照顾两个弟弟。没有鞋子,38度高温弟弟还穿着筒靴。宋志芳也给他们带来200元慰问金,告诉他们可以拿去买凉鞋,买点肉吃,并嘱咐兄弟三人要注意安全,不能下河洗澡。
“虽然这些娃娃家里穷,但都很懂事,而且爱学习。”宋志芳感慨学生的不易,她说,为了上学,他们拿着电筒摸黑走山路坚持到学校上学。这是让宋志芳感动的地方,也是她坚守寸腰小学的支撑。
寸腰小学有12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学生约有七成,而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两成,宋志芳还告诉记者,学生们基本是走山路来上学,有的学生单边要走两三个小时。
为了让孩子们不那么辛苦,2007年,寸腰小学开始住宿,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住在学校。“小学寄宿,我们可能是屏山县最早的。因为住校有饭和肉吃,不少孩子还长胖了。”宋志芳说。
因为贫困,以前常有学生辍学,宋志芳想办法做家长工作,为孩子争取上学的机会。“现在辍学的孩子少很多,因为很多家长也重视知识,没文化出去打工都困难。”宋志芳说,学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她都了解,每个家长的名字她都牢记。
两次远门
寸腰小学是屏山新市镇交通最不便捷的学校,该镇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说,虽然如此,学生成绩却在全镇排名靠前,宋志芳所教班级还经常排名第一。
多种原因致新建通道方案未定,从新市镇到寸腰小学,需要从周家湾隧道墙壁“破洞而出”,然后沿12公里机耕道盘山而上,这条机耕道仅容一车通行,下方是悬崖,上方是峭壁,雨天不通车,晴天,摩托车上山单边收费要30元。宋志芳要每周下山去给孩子们背营养餐。
“就是这条简易险要的机耕道也是最近四五年才修好的,以前,去新市要走几个小时山路,然后再坐一个多小时船。”宋志芳说。
很多老师暑假会外出,但宋志芳走不开,她要留守学校,和丈夫打扫校园,修理桌椅板凳。有时端着饭盒到办公室,中午也不回家,用电磁炉热一热凑合一顿。
正式开学后,宋志芳更忙,哪个班、哪科没有老师她就要顶上。学生们住校,她还要照顾她们的衣食起居。
宋志芳不好意思地说,28年来,她只出过两次远门。
一次是今年5月20日,她获得希望工程烛光奖,受邀赴北京领奖。在北京,她找到青基会负责人,希望他们能帮忙筹资修路。走到哪里,她都不忘呼吁关注寸腰小学的艰苦条件。因为交通不便,学校留不住年轻老师,“一星期才能下山买一次菜,路那么难走,来去车费要60元,年轻老师年年都在申请调动,路修好了,才留得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