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免耕抛秧养鸭技术应用
近年来,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在中国发展很快,推广面积大,该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季节矛盾、保护土壤和增加效益等优点[1-3]。但免耕抛秧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土壤表层酸化等9免耕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特别是免耕导致病虫草害增多,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污染了农田环境,也降低了稻米的品质[4]。
稻田养鸭(或称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利用稻鸭共生,稻护鸭、鸭促稻的互惠关系,水稻利用近地面空间的光热资源,鸭则利用稻田水中的生物资源,达到稻谷增产,并获得一定鸭、蛋产量,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同时也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一种立体生态系统[5]。现将稻田养鸭技术引入晚稻免耕抛秧技术,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而通过养鸭来有效地控制稻田病虫草害,旨在改良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探寻一种既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又能增加产量、提高稻田的产出和效率,降低成本的优化技术体系,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材料与方法
2002年7-12月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园和湖南省宁乡县优质稻生产基地进行小区试验,试验地为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红黄泥,土壤肥力中等,肥力均匀,排灌方便。
1、材料
水稻为三系杂交稻新香优80%,耐肥抗倒,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较抗病虫。
鸭子为四川麻鸭,生活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是中小型优良鸭种。
2、试验设计
试验均设2个处理1个对照,3次重复,施肥水平一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①免耕抛秧养鸭(A)。早稻田中每公顷养鸭225只,每小区用围网围住,并搭一个2米X1米的鸭棚,灌浆后期收回鸭子,田中不断水,不晒田,留一层薄水。7月12日收割早稻,早稻齐泥割低茬。稻谷收回后立即将未喂食的鸭子赶下田,鸭子在水中来回活动觅食,将泥水搅成浑浊状,时间大约半天,立即抛秧,由于早稻田中养鸭,田中杂草数量很少无须进行抛秧前的杂草处理!残留稻茬淹水处理后不影响晚稻生长"抛秧后待水稻植株返青成活,时间大约7天,即可以每公顷300只的密度放鸭下田。整个水稻生长期间不施任何农药和除草剂。鸭子每天傍晚喂食1次。在鸭子收回前,田面始终保持2-3厘米的水层,以保证鸭子的正常活动。
②免耕抛秧不养鸭(B)。水稻生长期间田中不养鸭,其他同处理A。整个水稻生长期间不施任何农药和除草剂。
③常规耕种(CK)。早稻成熟期晒田,收完早稻后,放水泡田,再进行常规耕种(机耕),比处理A迟3天抛秧,时间为7月22日。田间管理按常规耕种施农药、除草剂。
3、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观察水稻长势,稻田杂草及病虫害情况,收割前先进行圈割测产并取稻株进行穗粒性状调查。
成熟期经济性状的考查:有效穗数,每小区取2点,每点10丛,求平均数。千粒重,以晒干扬净的子粒为准,混匀样品和分样后任选1000粒称重,以两次相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时为准,重复3次,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小区查5丛,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
稻田杂草:7月19日至9月14日期间每隔一周调查田间杂草生长情况,采用数测法调查,即每小区定4点,每点0.111㎡,记录杂草种类和数量。
稻田病虫害: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每小区5点,每点调查20丛,共调查100丛,记录害虫的数量。
4、生产成本核算
主要是对免耕田和对照田单位面积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以及直接和间接用工进行核算,求出纯收入与投入总成本,比较处理与对照生产水稻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