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伪结核病
鸭伪结核病是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初以短暂的急性败血症为特点,随后呈慢性经由,以内脏泛起类似结核病变的干酪样病灶为特点。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伪结核耶尔辛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常呈两极染色。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单个杆菌周边有时泛起鞭毛。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培养温度为30度,在普通蛋白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光滑或颗粒状透明奶油状的菌落,而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平皿中培养,于22度经24~36小时,长出不溶血、表面光滑、边沿整洁的菌落,又于37度经24小时,则长出表面粗拙、边沿不整洁的菌落。
病原菌在生化试验中,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甘露醇、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木糖等。不发酵乳糖、卫矛醇、山梨醇、菊糖、棉实糖、肌醇、不液化明胶,M.R.阳性尿素酶阳性,不产生吲哚。
本菌对磺胺-5-甲氧嘧啶、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对四环素和土霉素中度敏感。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挡力较弱,如在阳光、干燥、加热或一般消毒药液中,很轻易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易在鸡、鸭、鹅等多种禽类中发生,也可在一些哺乳动物和实验动物中发生,其中以豚鼠、小鼠、家兔、猴最敏感。
病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是本病的传播途径,病菌经消化或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中引起易感鸭的急性败血症和慢性病。
某些应激如受寒、饲养不当、寄生虫侵袭等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症状:急性病例,常常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而溘然死亡。病程稍长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体质衰弱,两腿发软,行走难题,缩颈蹲卧,垂头闭眼,流泪,呼吸难题,常有腹泻或便秘,最后常因体质极度衰竭消瘦而死。
病变:主要见于肝、脾和肺的肿胀,表面有粟粒大小的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灶。其他可见有严峻的肠炎变化,肠壁增厚,黏膜充血或有出血。气囊增厚,常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心内膜出血,心包积液,腹腔内也有多量液体。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要留意与鸭霍乱和鸭结核病的鉴别诊断。确诊时需进行细菌科学家的分离与鉴定。急性病例可采血涂片染色镜检,慢性病便可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诊断。
防治:本病可采取一般常规防疫消毒措施预防。治疗时宜选用敏感药物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