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十条,读懂什么是养猪业新常态!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已经影响到所有行业和产业,养猪业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养猪业的新常态?目前暂无定论。笔者以为,养猪业的新常态是以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主导,逐步淘汰小规模场和散养户,缩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建立以健康生态养殖、减轻环保压力为主旨的养殖模式,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粗放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简单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环保压力加大
中国的养猪业在农牧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猪的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全球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规范管理的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粪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臭气对空气的污染,氮、磷、铜、锌、砷、硒的污染,病原性微生物的污染。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对规模化养殖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标准,要求各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排污按规定管理,更加深、加大了行业的挑战。可以说,环保问题是当今养猪业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要养猪,必须环保,不要触碰红线。
②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防不胜防、隐优不断,其原因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不法经营者良心丧失、缺乏诚信、私欲驱动,养猪企业管理混乱,猪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015年两会期间对生猪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更高,让养殖者压力更大。2015年2月28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问题刻不容缓。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坚决杜绝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
③病原多变—疫病风险增大
近年来,生物环境渐趋复杂,病原微生物变化多端,耐药菌株、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多种病毒发生变异,已经发现的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伪狂犬变异毒株的变异毒株等,导致生猪疫情的复杂性、增加防疫风险的严峻性、凸显防控措施的滞后性。养猪人经常用两句话来形容疫病的威胁:“疫病防不胜防,疫情愈演愈烈。”资金链脆弱、心理素质差的养猪老板经常是“谈病色变、谈防疫无措。”不少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猪场不是惨败在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而是倒闭在重疫侵袭之下。——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实施全方位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到科学防疫、主动防疫,实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将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④品种危机
中国作为世界猪肉第一大生产国,但在育种方面没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始终跳不出“引种一退化一再引种一再退化”的怪圈。在品种上围绕“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做文章,商品猪的主导产品是杜x长x大。国内的名优地方品种猪饲养量极少,很多优良品种保种不力、濒临灭绝。地方良种猪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节粮、肉质好的特点,适合养殖国情。却没有得到养猪者的应有重视。
而另一方面,我国良种猪的种质一直没有大的提升。
⑤土地危机—发展养猪空间受限
我国土地、耕地资源紧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优良的土地被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中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的,用于发展养猪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中东部省份,在大江大湖分布的地区,在工业发达省份和人口密集的城郊是一定要限制和禁止养猪的。在一些工业园区很多老猪场已经或即将被迫拆迁,另寻新址建场困难重重。
目前,生猪产业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渐凸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东北三省和西部五省发展养猪业。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是望尘莫及的事情。选址难、养猪受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粮食安全危机—养猪饲料主原料来源不足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面临新的危机,13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5个省份能够稳定地输出粮食,我国当代养猪业是与人争粮的产业,而非节粮型产业。主要饲料原料(玉米和大豆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大豆粕90%以上靠进口大豆加工提供。按每出栏1头肥猪消耗300 kg配合饲料计算,至少消耗180 kg玉米、60 kg大豆粕。2014年中国出栏生猪7.23亿头,则消耗掉玉米1 301.4亿kg,消耗大豆粕433.8亿kg;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 071亿kg,仅养猪用玉米就消耗掉粮食总产量的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