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十条,读懂什么是养猪业新常态!
中国的养猪场和饲料厂基本沿袭美国的玉米一豆粕型日粮饲养模式,这对于中国来说,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之路显然是走不通的。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创新饲料配方和配制技术,充分发掘利用本国饲料资源,走节粮型养猪之路。
⑦产能过剩—消费减速
2011-2013年期间,我国的能繁母猪存栏突破5 000万头,2013-2014年虽有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因市场行情差有意加速母猪淘汰使母猪存栏减少,但据一些统计数据分析:虽然目前母猪存栏已经下降到4000头以下,但产能依然过剩。近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猪年出栏数量均在7亿头以上,其中2014年为7.351亿头。按每头母猪提供18头商品猪计算,4000万头能繁母猪即可提供7.2亿头商品猪。在进出口猪肉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平均2个人要消费1头肥猪。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两年国内猪肉消费量呈下降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猪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从63%下降到50%,猪肉消费低迷将是新常态。
按照世界先进养猪国家的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30头,那么,中国只需饲养2 500万头母猪即可产出7.5亿头商品肉猪。按照国内中等偏上的养猪技术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20头,那么,全国只需饲养3 500头母猪即可提供7亿头商品肉猪。
⑧人才限制—高端和低端人才均缺
随着养猪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新设施、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进展,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很多猪场以老饲养员充当技术员,以老弱病残人员充当饲养员,不能适应现代养猪的新要求,以致管理粗放,生产秩序混乱,疫病频繁发生,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严重亏损导致猪场关门。养猪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有:大专院校畜牧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大多进入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很少人愿意到基层养猪企业就职。
养猪业界老板需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造条件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不然,事业难以为继。
⑨养猪工艺及设备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养猪的工艺及设施设备虽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的养猪工艺和设施设备相比,仍然很落后,其技术性能的赶超还有待时日。仅从与环保有关的几种工艺设计和使用效果来说,都不尽人意。干清粪、水泡粪、水厕所、发酵床等工艺都有明显的缺陷。还有,用于环保的工艺技术及设施设备很不成熟、不配套、投入高、收效低。再就是通风降温设备、升温保暖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检测检验设备、防疫消毒设备、空气净化设备、饮水加药设备等没有集中系统研发制造的厂家和供应商,存在单个系统的设备与其他设备安装使用不协调、不配套、不兼容的问题,而且造价高,投入成本不合理。有的设备性能不完善,使用效果差、寿命短、维修配件难、服务不及时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养猪生产水平和生态效益水平正常体现的重要因素。
⑩高投入微利润是必然趋势
现代养猪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其收益越来越低。因为养猪业产能过剩、猪肉消费下降,饲料兽药等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上升,猪肉食品安全威胁,进口猪肉的增多,流通环节过度的牟利性经营行为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养猪业利润大为缩水。近两年养猪企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按每头出栏大猪计算,其亏损额度在80一500元不等。2013-2014年度平均亏损额度在200元/头左右。严酷的现实,对于广大养猪生产者来说真是难以承受之重!前几年是养鸡老板跳楼,近两年是养猪老板跳楼。这并非谎言,而是铁的事实!
面临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现实,养猪人应该靠科学精细化管理,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养猪成本,走内部挖潜增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