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蛇特殊的运动方式
蛇没有脚,那么蛇是怎样运动的呢?这是自古以来就吸引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用“蜿蜒”一词来形容蛇的运动,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爬行时蛇身体左右蜿蜒摆动,形成一系列不规则的弯曲动作。蛇最大的特点是脊椎数目增多,常达160块以上,甚至可到500块以上。蛇脊椎骨中央腹面生长了一对被称为椎弓突的构造,以限制脊椎骨之间的活动。蛇体内控制行动的部分,是每块脊椎骨左右两边连接的一对肋骨。蛇没有胸骨,在肋骨上着生着连到腹面体壁鳞片的皮肌,皮肌收缩时拉动鳞片脱离地面,并使体壁收缩。体壁由前向后产生的收缩波使蛇体腹面向前移动。这种前进的方式称为直线型爬行法[图2—11(a)],这种动作虽然较慢,但在突然前进捕食时非常有用。蛇另一种前进方式称为曲线型爬行法[图2—11(b)],这种前进方式最为常见,爬行时蛇身体左右蜿蜒摆动,形成一系列不规则的弯曲动作,前进时在身体两旁都需要有支撑物,靠着支撑物的反作用,把身体向前推进。蛇是依靠身体不同部分的弯曲获得支撑物反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前进的,它还可以在十分狭窄的地方产生另一种爬行的方法。从图2—11(c)可以看到,蛇身体一部分弯曲,形成的波浪向后移动,使整个身体得以前进,好像拉手风琴时扇叶的波浪。这种前进的方法称为扇叶型爬行法。这是蛇这种长形动物爬行的独特方式。当蛇进入鼠穴捕食时,就应用这种独特的前进方式,这是其他动物难以做到的。以上讲的蛇三种爬行方法,都是顺着蛇头和蛇尾的长轴前进的。在铺着细沙的斜坡上,蛇还有沿着头尾长轴斜向前进的本领。如响尾蛇和南非的臌身蛇,它们身体弯曲成“s”形,用身体前后两截接触地面作为暂时的支撑点,使肌肉从前向后产生收缩波,这样便像走梯级那样使身体斜着前进,并在地面上留下一系列并行的痕迹,这种前进的方法称为斜向爬行法[图2—1l(d)]。由上述可知,蛇爬行的许多特点是由于其躯体演化成长形而无四肢所造成的,并由此发展成适应各种环境和各种情况的几种活动的类型,从而可以活动自如。至于蛇的游泳、钻穴或攀缘等运动,也不过就是这些方式的变化运用而已。其中,侧向运动只适于在陆地上使用,而伸缩运动则不宜于在水中进行。总的说来,在没有四肢的情况下,蛇的各种运动方式都主要依靠以下各器官的作用:一是有数目甚多彼此关联牢固而又灵活的椎骨;二是躯干部几乎每一个椎骨都连接有一对肋骨;三是宽大的腹鳞;四是与椎骨、肋骨和腹鳞有关的肌肉。
蛇的运动速度是许多人关心的。曾经有人用“跑表”测算过一些蛇的运动速度,结果发现蛇的运动速度并不比人快。譬如,许多种蛇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左右。几种速度最快的蛇,每小时也不过6千米,与我们人类步行的速度差不多。虽然有几种身体细长的蛇如花条蛇等,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非洲产的毒蛇曼巴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但是并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以这种速度运动。我们之所以会有蛇跑得快的印象,固然是由于某些蛇在短时间内的速度确实可以较快,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在崎岖不平的丛林间,利于蛇的运动,而不利于人的快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