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的结构与功能
蛇毒是从毒蛇的毒腺内产生的。毒腺位于头部的两侧口角的上方,完全被头部的皮肤包围着,从外部看不见。毒蛇的毒腺相当于其他动物的唾液腺,如哺乳动物的耳下腺。毒腺实为变态的腺体,里面装满毒液;其大小及形状随毒蛇的种而异,一般不超过其头长。但有些蛇的毒腺非常长大,甚至可以扩张到腹腔内。例如,亚洲一种眼镜蛇科蛇的毒腺能伸进腹部,长达体长的1/3;又如非洲产的一种夜行性绿蝰蛇,其毒腺进至躯干部,大约为体长的1/4.在形状上竹叶青及蝮蛇的毒腺呈扁平的半月形,眼镜蛇类的毒腺肥厚为椎状体等。毒腺为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被肌肉包围。毒液1次流完以后,大约需10天至1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等量的毒液。蛇类耐饥能力很强,1次捕食后可以长期不进食而能够维持生命。毒液对毒蛇本身是有助于消化的物质。蛇的毒液究竟是什么物质呢如果用手术方法将1条毒蛇的毒液取出来放在瓶子里,则可以看到毒液是浑浊的液体,经过离心方法将一些小颗粒或细胞的碎片清除后,一般呈黄色或略带绿色。但是不同的毒蛇的毒液颜色是不同的。例如,眼镜蛇的毒液是浅黄色,大眼镜蛇及金环蛇的毒液是金黄色,银环蛇的毒液是浑浊牛奶色,蝰蛇及蝮蛇的毒液是橙黄色,而竹叶青的毒液却是绿色的。所有毒蛇的毒液都具有粘稠性,呈弱酸性反应;大多数毒液无味,但眼镜蛇的毒液有苦味。毒液的比重为1.04~1.1;其中含水量50~70%,固体物约占30%.而固体物主要由蛋白质和各种重要的酶组成,其中包含有白蛋白和球蛋白,还有蛋白酶、蛋白胨、粘蛋白和粘蛋白状的物质,及其他酶、脂肪、细胞碎屑和某些无机盐等。新鲜的毒液具有挥发性,干燥后仍然有挥发性。新鲜的毒液如与光线或空气直接接触后,很快失去其毒性;高温同样会破坏其毒性,在100_C以上高温,毒性便完全破坏。但如果将浓缩的毒液混入等量的甘油中,则可长期保存。如将毒液干燥后装在密封的容器里,在低温环境中保存50年之久,其毒性不变。
毒蛇的毒液可使多数有感受性的动物中毒,但对毒蛇本身并无感受性。其毒液对各种动物的感受性也因种类而异,通常对鱼类、两栖类及鸟类感受性高,对哺乳类如鼠、兔及人等也有高度的感受性;但对有些种类动物无感受性,像对刺猬、猪、獴、象等动物,所以它们都是毒蛇的天敌,而马及驴也对蛇毒有一定的抵抗力。除眼镜蛇的毒液外,在人类的消化道没有破伤的情况下也无感受性。有感受性的动物被毒蛇咬伤后,毒液经皮下组织进入微血管或淋巴系统,然后进入静脉系统回到心脏,瞬间就会起反应,出现中毒症状。通常毒液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然后破坏血液和其他组织,造成中毒以至死亡。但毒液进入消化系统是不会引起中毒的。
蛇毒中含有的毒素成分,曾用哺乳动物兔、鼠等做实验或对中蛇毒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通常含有几种毒素,但主要是由神经性毒素及出血性毒素组成。蛇毒所含毒素及其对人或动物生理上的作用如下:
.神经性毒素主要作用于人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作用于延脑的呼吸中枢,可使被咬者呼吸减弱甚至停止,对脊神经及脊神经节细胞有麻痹作用。
.出血性毒素主要破坏血管的内壁内皮细胞,因而造成血细胞和血浆向外渗出。
.凝血性毒素使血管内的血液产生凝集现象,引起血栓,阻碍血管内的血液畅通循环。
.溶血性毒素使血管内的血细胞受到破坏、溶解。
.细胞性毒素使白细胞及其他组织的细胞受到破坏。
.抗凝血性毒素主要破坏纤维蛋白元,阻滞血液的凝结,往往使伤者流血怀止。
.破坏各种消化酶的毒素如产生蛋白分解酶,抗胆碱酯酶等,破坏人体内各种消化酶。
.产生抗杀菌物质的毒素使病者容易感染其他病菌,因而可并发其他疾病。
但每种毒蛇的蛇毒,含的毒素不一。后沟牙类及前沟牙类的毒蛇主要含神经性毒素,如眼镜蛇约含神经性毒素50%及抗凝血性毒素;管牙类的毒蛇主要含有出血性毒素及凝血性毒素(两者约占70 9/6)和细胞性毒素。由于各种毒蛇所含毒素不同,对人体的反应亦不同。一般被蝰蛇科及蝮蛇科的毒蛇咬后感觉最痛,兼有皮下出血;眼镜蛇科的毒蛇咬后不及前者痛,但伤口往往发肿发黑;海蛇科的毒蛇咬后则不痛不痒,亦不发肿。以构成症状的快慢而言(在毒蛇排毒量和咬伤人畜的部位等同样的条件下),被蝰蛇科与蝮蛇科的毒蛇咬伤后发痛最快,眼镜蛇科次之,海蛇科最慢。从表1中可以看出8种常见的毒蛇每次的放毒量和使人致死的干毒量(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