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简介
鹌鹑是目前家禽生产中最小的禽类。由于占地少、投资少、生产周期短、繁殖快、生长迅速、收益高等原因,家鹑饲养在各地都有较大发展。市饲养鹌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养鹑业的发展,对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 2002 年,鹌鹑生产被市政府列入十大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之一。由于鹑蛋与鹑肉营养、口味特佳,为国际公认的保健珍品,养鹑业的发展,将丰富目前市场优质禽肉、禽蛋的品种,为家家户户的菜篮子锦上添花。一、鹌鹑的品种 鹌鹑的品种较多,依照现代经济用途分类,可大概分为蛋用型与肉用型,蛋用型主要品种有: 1 日本鹌鹑,又称日本改良鹑; 2 朝鲜鹌鹑; 3 中国白羽鹌鹑; 4 黄羽鹌鹑,即隐性黄羽鹌鹑;肉用型主要品种有: 1 法国巨型肉鹑, 2 莎维麦脱肉用鹌鹑。市,蛋用型主要品种为朝鲜鹌鹑和中国黄羽,肉用型主要品种为法国巨型肉鹑。二、养殖鹌鹑的准备工作 一)鹑舍建筑 1 建设地点: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好、背风向阳、远离污染和水、电、交通便当的地方。鹑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鹑舍,又不能离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来车辆及其他噪音的干扰。 2 屋顶:要求屋顶资料保温性能好、隔热,并易于排雨。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挂瓦,屋顶要有顶棚,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顶棚距地面 2.2 2.4 米高。 3 墙壁和地面:墙壁以砖墙为好,砖墙保温性能好,坚固耐用,便于清扫消毒,但造价较高。如采用造价低廉的石墙,保温性能差,水气凝结在墙上不易散发。因此,使用石墙时要在墙上抹一层麦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强防潮保温。二)笼具准备: 1 雏鹑笼:主要供 1 15 日龄的雏鹑使用,笼壁和笼顶可用木板和铁丝制作,配置专用食槽与水槽。小型育雏笼的规格一般为 100 厘米 × 57 厘米 × 43 厘米,设一个活动门,可叠 4 5 层,每层下设一承粪板。热源可采用煤炉加热,管道取暖。 2 仔鹑笼:主要供商品鹑使用,规格为 100 厘米 × 57 厘米 × 17 厘米。 3 成鹑笼:一般 4 5 层配置,每层长 100 厘米、宽 57 厘米、高 22 厘米。三)消毒:鹑舍内的地面、墙壁和各种设备都应先进行消毒,场地消毒可用石灰,办公室、宿舍用百毒杀 1 200 消毒,笼具用 1 300 配制的菌毒杀消毒液消毒,发生疫情消毒用 1 200 菌毒杀消毒液喷雾器喷洒。粪便暂放要用火碱消毒。进鹑前,还应进行熏蒸消毒。消毒时要将鹑舍的门窗关闭,所有进出气孔都应堵严。根据鹑舍的容积,按每立方米 28ml 福尔马林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有热源时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热蒸发,无热源时每立方米 28ml 福尔马林与 28ml 温水混合后加入 14g 高锰酸钾)三、鹌鹑的孵化 1 温度。温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条件之一。温度决定胚胎的生长发育,影响雏鹑的成活。温度过高过低不只对孵化率有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立体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温度为:第 1 14 天, 38.5 ℃ ,一般冬天在 38.3 38.5 ℃ ,夏天在 37.9 38.2 ℃ ;第 15 17 天, 34 36 ℃ 。孵化室的温度也会影响孵化机的温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 20 25 ℃为宜。 2 湿度。湿度对胚胎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与胎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和出壳,孵出的雏鹑身体干瘦、毛短;如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阻碍胚胎发育,孵出的雏鹑大肚脐,无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前期为 55% 60% 后期为 70% 可用水盘的数量及其内的盛水量来对湿度进行调节。孵化室内的湿度对孵化器内的湿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孵化室的相对湿度最好坚持在 60 70% 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湿度过高,应加强通风,促使水分散发。 3. 通风。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应做好孵化器内的通风,以补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特别是孵化的中、后期尤应注意,否则会发生死胚多、畸形鹑多的现象。孵化器内的通风可通过孵化器上的进出气孔来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关闭进、出气孔,中、后期则应经常打开进出气孔,经常进行换气。但要注意不能有过堂风或风量太大。 4 翻蛋。禽类在自然孵化过程中会不断进行翻蛋,并能将窝边的蛋与中央的蛋调换,这样就可使孵化蛋均匀受热,有利于胚胎发育,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因而当以机器代替禽类进行人工孵化时,翻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了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质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数及时间,因孵化器类型及胚龄的不同而有别。从种蛋入孵当天开始翻蛋,直至出雏前 2 3 天落盘时止,一般每昼夜翻蛋 3 12 次。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白天每小时翻蛋 1 次,黑夜每三小时翻蛋 1 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转 90 度。 5 凉蛋。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到中、后期会产生大量的热,当孵化温度偏高时,应先行凉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温度趋于正常后方可翻蛋,以减少死胚率。凉蛋可以更换孵化器内的空气,降低机温,排除机内污浊气体。而较低的气温可以抚慰胚胎发育,并增强雏鹑将来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需要凉蛋 2 次。凉蛋的时间因不同的孵化时期、不同的季节而异。孵化初期及冬天,凉蛋时间不宜长;孵化后期及夏天,凉蛋时间稍长。一般凉蛋时间为 10 20 分钟,凉蛋至蛋温下降到 30 35 ℃即应停止。 6 照蛋。为了解胚胎是否发育以及发育情况,孵化过程中一般要进行 2 次照蛋。第一次照蛋(头照)种蛋入孵 5 天后进行,目的检查种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无精蛋。发育正常的胚蛋,气室透明,其余局部呈淡红色,用照蛋器透视,可看到将来要形成心脏的红色斑点,以及以红色斑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的有如树枝状的血丝。无精蛋的蛋黄悬浮在蛋的中央,蛋体透明。死精蛋蛋内混浊,也可见到血环、血弧、血点或断了血管,这是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应剔出加以淘汰。第二次照蛋(二照)入孵后 10 天左右进行,目的检出死胚蛋。此时胚胎发育正常的种蛋气室变大且边界明显,其余局部呈暗色。死胚蛋则蛋内显出黑影,两头发亮。易于鉴别。由于照蛋时间稍长,易使蛋温骤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时增加室温,以免孵化率受影响。如果种蛋的受精率在 90% 以上时,可不必照蛋。或头照时证实种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进行二照。这样做既可以减少种蛋的破损率,又可节约劳动力,孵化质量也不受影响。一般用鹑蛋专用照蛋器进行照蛋,亦可使用鸡蛋用照蛋器。 7 落盘。种蛋孵化至 14 15 天时,将蛋由蛋盘移至出雏盘内,叫做落盘。落盘的蛋要平放在出雏盘上,落盘的蛋,蛋数不可太少,太少温度不够;但也不能过多,过多容易造成热量难以散发及新鲜空气供应不足,导致胚胎热死或闷死。落盘的种蛋平放后停止反动,温度坚持在 35 36 ℃左右,等待出雏。如果温度不够高,可在种蛋上加盖棉毡或棉胎,可以提高温度。一般夏天在 35 ℃ ,冬天在 36 ℃ 。 8 出雏。如果孵化条件恰当,种蛋孵至第 16 天开始啄壳出雏,第 17 天为出雏高峰。以立体孵化机孵化的常需 20 小时左右才干出齐。雏鹑刚出壳时全身湿透,且很疲劳。但几小时后,羽毛干燥,体力恢复。雏鹑即会乱蹦乱跳,异常活跃。当出雏超过 50% 时,应将已出壳的雏鹑检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雏的胚蛋受到干扰。出壳后的雏鹑(蛋鹑)应分别雄,分开饲养。孵化器内的温度为 35 36 ℃ ,因而取出的雏鹑不能突然放于冷的地方,而应将其放在预先准备好的保温育雏箱内或笼内,让其充分休息和恢复体力。如果鹑苗要外运的将雏鹑装入运输专用箱内,及时运出。无论是育雏箱内或运输专用箱内,不能铺垫光滑的纸类。因为雏鹑在光滑外表上难以站稳,两脚极易打滑叉开,日久鹌鹑的脚就会变成畸形。因而应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类东西作垫料。 9 清盘。出雏后的蛋壳、毛蛋 ” 垫纸等要及时清除干净,然后将孵化室、孵化器、蛋盘等冲刷干净、晾干。第二次使用前重新进行消毒。四、鹌鹑的饲养管理 鹌鹑各阶段的划分,国内尚无统一规范。根据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为: 1 15 日龄为雏鹑, 15 40 日龄仔鹑, 40 日龄以后为成鹑。一)雏鹌鹑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是指 1 15 日龄的饲养管理。鹌鹑的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迅速,羽毛脱换、生长速度很快。 1 保温。雏鹌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鸡多,所以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保温条件比雏鸡要求更为严格。育雏时温度头 2 天应保持 35 38 ℃ ,而后降至 34 35 ℃ ,坚持一星期,以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室内温度坚持在 20 24 ℃为宜。温度掌握不只仅依靠温度计,更主要的观察雏鹑的状态,看鹑施温。同时,还应注意天气变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阴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昼稍低些。 2 通风与湿度 通风的目的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只要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空气越流通越好。育雏的前阶段 ( 1 周龄 ) 相对湿度坚持在 60 % — 65 %,以人不感到干燥为宜。稍后 ( 2 周龄 ) 由于体温增加,呼吸量及排粪量增加,育雏室内容易潮湿,因而要及时清除粪便,相对湿度 55 % — 60 %为宜。 3 饮水。雏鹑经过长途运输或在孵化器内呆的时间过长,增丧失不少水分,应及时供给温水,使雏鹑恢复精神,否则会使雏鹑绒毛发脆,影响健康。长时间不供水,会使雏鹑遇水暴饮,甚至弄湿羽毛,引起受凉,发生拉稀。第一天饮 0.01% 高锰酸钾水,连饮三天,以后每周饮高锰酸钾水一次。如经长途运输,第一天宜饮用 5% 葡萄糖水溶液。 4 喂料。雏鹑生长发育迅速,所需饲料营养要求高。雏鹑如在 24 小时出齐,则 16 小时开食,如在 15 18 小时出齐,则一般要求在 24 小时内开食。开食料采用混合饲料,可用 0 14 天的专用雏鹑料或小鸡料,一般均采用昼夜自由采食,须保持不断水,不时料。也有采用定时定量喂饲,原则上早、晚 2 次。但应看具体情况而定。 5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成本,有利保温。因此,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面积第一周龄 250 300 只左右,第二周龄 100 只左右,第三周龄 75 100 只(蛋鹑 100 只,肉鹑 75 只)冬季密度可适当增大,夏季则相应减少。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6 光照。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缺乏,会推迟开产时间。一般第一周采用 24 小时光照, 8 9 天后白天不开灯,利用自然光,晚上开灯。 7 辅料。育雏器内的辅料最理想的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由于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光滑的辅料上行走时,易造成 " 一 " 字腿,时间一长,就不会站立而残废。因此辅料禁用报纸或塑料。 8 日常管理。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经常观察雏鹑精神状态。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粪便,坚持清洁。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 要有专人 24 小时值班,每天早晚,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 承粪盘 3 日清扫 1 次,饮水器每天清洗 1 次。 3 每天日落后开灯,掌握照明时间。 4 经常检查育雏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是否正常。临睡前,一定要检查一次温度是否适宜。 5 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粪便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较稀,均属正常。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红色便须检查。 6 及时淘汰生长育不良的弱雏。 7 发现病雏,及时隔离,死雏及时剖检。 8 1 周龄和 2 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二)仔鹌鹑的饲养管理(种用和蛋用仔鹌鹑)仔鹑即指 15 40 日龄期间的阶段。这一阶段生长强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为快。其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其标准体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时要进行严格的选择及免疫工作。 1 光照:仔鹑的饲养期间需适当 " 减光 " 不需育雏期那长的光照时间,只须保持 10 12 小时的自然光照即可。自然光照时间较长的季节,甚至需要把窗户遮上,继续使光线保持在规定时间内。 2 湿度和通风:室内应注意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穿堂风,地面要保持干燥。冬季要注意保温,可在中午气温稍高时换气。适宜的湿度为 55% 60% 3 温度:育成期初期温度保持在 23 27 ℃ ,中期和后期温度可保持在 20 22 ℃ 。 4 控料:对种用仔鹌鹑和蛋用仔鹌鹑 为确保仔鹌鹑日后的种用价值和产蛋性能,雌、雄鹌鹑最好分开饲养,同时还要对雌仔鹌鹑限制饲喂,一般从 28 日龄开始控料。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过早,又可提高产蛋数量、质量及种蛋合格率。限制饲喂方法: 1 控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 20% 2 控制喂料量,仅喂标准料量的 80% 一般种用仔鹌鹑与蛋用仔鹌鹑在 40 日龄时,大约已有 2% 鹌鹑开产,但大多数均需在 45 55 日龄开产。因此在之前,必需做好各种预防、驱虫等工作。并应及时转群。转群前应准备好成鹑舍、成鹑饲料等各种准备工作。转群时动作需轻,环境需保持安静。一般 1 月龄左右的鹌鹑从外貌上可判别雌雄,可采用公母分开饲养,除种用公鹑外,其余公鹑与质量差的母鹑均可转入育肥笼,进行育肥上市。三)成鹑的饲养管理 成鹑一般指 40 日龄以后的鹌鹑,其饲养目的获得优质高产的种蛋、种雏及食用蛋。成鹑因生产目的不同可区分为种用鹑和蛋用鹑,二者除配种技术、笼具规格、饲养密度、饲养规范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 种鹑的选择 种鹑选择时,要求种鹑目光有神,姿容优美,羽毛光泽,肌肉丰满,皮薄腹软,头小而圆,嘴短颈细而长。同时,对母鹑内及公鹑各有要求: 1 母鹑。 A 体格健壮,活泼好动,食量较大,无疾病。 B 产蛋力强,年产蛋率蛋用鹑应达 80% 以上,肉用型的也应在 75% 以上。月产蛋量 24 27 枚以上者。 C 体格大。幼稚雌鹑体重 140 160 克为宜,肉种鹑则体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积大,耻骨间有两指宽,耻滑顶端与胸骨顶端有三指宽,产蛋力则高。这种检查方法仅对母鹑第一产蛋年可行,母鹑年龄越大,腹冲容积越大,但其产蛋量却越小。选择产蛋力时,一般不等到一年产蛋之后再行选择,可以统计开产后 3 个月的平均产蛋率和日产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选择。 2 公鹑。公鹑品质的好坏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要求公鹑叫声宏亮,稍长而连续。体壮胸宽,体重在 115 130 克之间。选择时主要观察肛门,应呈深红色,隆起,手按则出现白色泡沫,此是已发情,一般公鹑到 50 日龄会出现这种现象。公鹑爪应能完全伸开,以免交配时滑下,影响交配,降低受精率。 2 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据育种或生产的需要,鹌鹑的公母配比有所差异。常用的为 1 公: 4 母或 1 公: 4.5 母,雄、雌配比是保证种卵受精率的关键措施之一。雄性的数量缺乏,受精率下降;雄鹑数量过多,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甚至公鹑之间会相互争配而干扰鹑群。鹌鹑的利用年限,公鹑仅为一年,种母鹑则以 0.5 2 年不等,主要取决于产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经济效益、育种价值等而定。生产实践中对蛋用型种鹑仅用 8 个月的采种时间;对肉型母鹑的采种时间则更短些,仅为 6 个月。 3 母鹑的产蛋规律。母鹑群一般 40 日龄左右就开始产蛋,一般一个月以后即可达到产蛋高峰,且产蛋高峰期长。其当天产蛋时间的分布规律,产蛋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晚上 8 时前,而以午后 3.5 6.5 时为产蛋数量最多。 4 成鹑的饲料与饲喂 产蛋鹑必须使用全价饲料,鹌鹑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达到 2750 2800 千卡 / 千克,蛋白质 19.3 19.5% 冬天可以加入动物、植物油。产蛋鹑每只每天采料 20 24 克左右,饮水 45 毫升左右,但随产蛋量、季节等因素而改变。增加饲喂次数对产蛋率也有较大影响,即便是槽内有水,有料,也应经常匀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 4 5 次。 5 成鹑的管理 1 舍温。舍内的适宜温度,促使高产、稳产的关键。一般要求控制在 18 24 ℃之间,低于 15 ℃时会影响产蛋,低于 10 ℃时,则停止产蛋,过低则造成死亡。解决的方法是增加饲养密度、增加保温设备。夏天舍内温度高于 35 ℃时,会出现采食量减少,张嘴呼吸,产蛋下降。应降低饲养密度,增加舍内通风等。 2 光照。光照有两个作用,一是为鹌鹑采食照明,二是通过眼睛抚慰鹌鹑脑垂体,增加激素分泌,从而促进性的幼稚和产蛋。鹌鹑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光照应达 14 16 小时,后期可延长至 17 小时。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 2.5 3W 以宜。灯泡位置放置时,应注意重叠式笼子的底层笼的光照。 3 湿度。产蛋鹌鹑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50% 55% 鹌鹑本身要散热,排粪也会增加湿度,如果鹑舍湿度过大,微生物会大量孳生而影响鹌鹑的健康与产蛋率。 4 坚持环境恬静。鹌鹑胆小怕惊,很容易出现惊群现象,表示为笼内奔跑、跳跃和起飞。如饲养员工作时动作过于粗暴,过往车辆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会引起惊群、产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 日常管理。饲养产蛋鹑日常工作应包括清洁卫生和日常记录。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粪 1 2 次。门口设消毒池,舍内应有消毒盆。防止鼠、鸟等的侵扰,日常记录应包括舍鹑数、产蛋数、采食量、死亡数、淘汰数、天气情况、值班人员等 五、鹌鹑疾病的防治 1 球虫病 主要由毒力强的艾美球虫引起,幼龄鹌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鹑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头卷缩怕冷,生长停滞,肛门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后血便严重,最后痉挛、昏迷、死亡。幼鹑死亡率可达 30%-50% 成鹑多为慢性、多发性,病程长,消瘦,产蛋率下降,并伴有间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鹑低。剖检可见肠道肿胀,比正常大 1-2 倍,外观呈暗红色,粘膜上有出血点,内容物混有血液,有干酪样坏死物,取其内容物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大量的球虫卵囊。要特别提醒饲养户的如发现这种现象要及早治疗,以免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防治:搞好舍内卫生,坚持舍内通风干燥。大群治疗常用青霉素饮水投服,每只按 8000-10000 单位给药,连用 5-7 天;采用投喂加有 0.003% 氯苯胍的饲料对控制此病效果较好。 2 白痢病 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病鹑虚弱,怕冷冷聚堆,闭目垂头,两腿叉开,双翅下垂,食欲大减,拉白色稀粪,常粘附肛门周围。剖检见十二指肠出血严重,小肠、盲肠有灰白色坏死灶,泄殖腔内有白色恶臭稀粪。重者卵巢变绿色,输卵管被白色坚硬物充满,粘膜肿胀充血。防治:病鹑应全部捕杀。链霉素按 0.05% 饮水投服,连用 25 天;青霉素每只每次 1 万单位肌注,早晚各 1 次,金霉素按每只每天 6 毫克混料喂饲。 3 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鹑表现精神不振,厌食,产蛋量骤减,软壳、白壳蛋增多,拉绿色或白色粪便,神经紊乱,呼吸困难,流涎,翅下垂,头向后或偏向一侧, 2-4 天死亡。剖检可见腺胃、肠道及卵巢有明显的出血点。防治:幼鹑 5-7 日龄时用新城疫 II 系疫苗饮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喷雾免疫,产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35 日龄前后 0.3 毫升 / 只。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并用,可起到强化免疫效果。 4 马立克氏病 由疱疹病毒引起。病鹑表现消瘦、产蛋率下降,严重者脚瘫软,胫部着地行走,易误诊为维生素 B2 缺乏症,最后拉绿色稀粪,衰竭而死。剖检见外周审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肝、肾、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肿瘤。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卫生,引种时从无马立克氏病群中引进。 1 日龄时接种马立氏病疫苗 0.2 毫升 / 只。 5 败血支原体病 又称慢性呼吸道病,由败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病鹑表现呼吸罗音、咳嗽、打喷 流鼻液,继而出现眼睑肿胀,分泌物由粘液性变为脓性,眶下窦蓄有干酪样渗出物。剖检见鼻腔、鼻窦、气管及支气管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气襄外表常有粘液或干酪样物,常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气襄炎。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群体抵抗力。大群治疗时常用盐酸恩诺沙星,每升水加入 0.1 克,连用 5-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