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联合苗族乡:倾力打造“亿元产业”富民工程
“竹子就是致富的希望,力争早投产,早见效。”近日,村民王再能一边给刚吐露新芽的方竹苗培土除草,一边告诉记者说,家里的近百亩荒山和土地全都种上了,再过两年就能有收益,据保守估计,到时候一家人的收入仅方竹笋一项就在30万元以上。
王再能发展的方竹产业,就是筠连县联合苗族乡倾力打造的三个“亿元产业”之一。“要让群众真正能脱贫致富,还得把产业发展起来,这是我们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识。”联合苗族乡党委书记彭少华介绍说。
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以路带产的发展思路。几经调查研究,请来专家设计试点,结合全乡道路沿线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涉及范围普遍为中性土壤的实际,最终确立了在公路沿线发展种竹、肉牛养殖以及肉兔养殖的三个“亿元产业” 富民工程。
2012年底,联合苗族乡从重庆等地引进优质方竹苗,开始在全乡发展方竹种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该乡已发展方竹两万余亩。“目标发展3万亩,到时将成为全乡的第一个‘亿元产业’。”彭少华介绍说,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让竹农实现就近销售,目前乡上已规划新建两个竹笋加工厂。
“新建的牛场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投入使用,第一年拿给村民免费寄养,到时候村上的牛就能住上‘廉租房’了。”这几天该乡光明村村支部书记宗大勇正忙着村上羊牛场的通水及其他的收尾工作。
宗大勇告诉记者,光明村村民养牛贩牛的历史悠久,由于其挨近云南昭通的特殊地理位置,当地的牛很受昭通回民的青睐,这里多年来已形成了与云南昭通等地互动的民间肉牛交易市场,交易市场每年交易的肉牛均在3000头以上。
“力争利用三年时间使全乡肉牛饲养达1万头以上,每年出栏6000头以上。”彭少华告诉记者,目前光明村已经成立了众兴生态肉牛养殖专合社,专合社新修建的养牛场可实现年寄养牛1500头,出栏在5000头左右。为确保全乡第二个“亿元产业”富民工程目标能够预期实现,目前该乡正积极推进笋壳氨化技术,即通过窖池氨化,将笋壳制作成天然的牛羊兔饲料,以有效利用几万亩竹林生长竹笋后所产生的笋壳,满足养殖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种养经济良性互动、循环发展。
此外,联合乡还将不断发展壮大该乡已有的格兜坝生态兔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发展成占地8000平方米、年存栏3万只、出栏16万只的大型养殖基地,是全县残疾人养兔培训基地和川南最大肉兔存栏基地,同时即将建成1000平方米的格兜坝生态兔农产品加工厂房。下一步,该乡将进一步利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将“小兔子”发展成“大产业”,力争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乡肉兔出栏百万只以上,同时配套发展餐饮旅游产业和肉兔深加工产业,提高肉兔附加值,实现全乡第三个“亿元产业”富民工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