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南溪区农村精准扶贫 关键是打好“扶”拳
当前,中央和省市把扶贫攻坚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扶贫难度大,扶贫标准和要求高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当初的救济性扶贫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救济的终结常常就是返贫的开始。如何让“输血”向“造血”转变,“指标”向“治本”转变,我认为必须坚持“三扶”。
一、精准扶贫必须从“扶正”入手。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一是摸清家底,“扶正”人。要积极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数据来源可靠、涵盖范围广泛、交流渠道畅通、管理方式规范的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扶贫人精准。二是找准病根,“扶正”思想。从精准扶贫摸底情况来看,大部分贫困户对农业经济认识不深,“等、要、靠”思想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我们要认真挖掘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加强宣传教育,着力解决思想上的贫穷。三是合力攻坚,“扶正”行为。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主动加入到扶贫攻坚的工作中来,摒弃个人利益、圈子利益,共同出力,共克时艰,以“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以强大的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二、精准扶贫必须从“扶志”发力。扶贫必先“扶志”,精准扶贫应把增强贫困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扶志”需激活“内因”。通过广播电视、现身说法和考察学习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引导,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促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创业能量。“扶志”需“扶智”。 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拓展等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和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自力更生,发奋脱贫。“扶志”需“借力”。发展和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功能,增强贫困群众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教育权、主导权、话语权,减少生产和销售盲目性,真正适应农业现代化。
三、扶贫必须从“扶心”出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应发扬“弱鸟先飞”的愚公精神,在“输血”、“造血”之外,扶起村民的道德之心、感恩之心、创业之心。一是传递正能量,打造“思想道德”品牌。依托党建阵地、远程教育、宣传栏、标语等平台建设道德规范,利用党员活动、村民大会、老年活动等时机展开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把村民的道德之心扶起来。二是深化教育引导,打造“感恩行动”。教育贫困户要在思想上审视政府的帮扶活动,摒弃“等、要、靠”的错误思想,通过自己的成功来回报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在内心对别人给予自己帮助表示感谢,奋发有为,艰苦创业,从意识上把村民的感恩之心扶起来。三是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创业之路”。夯实基础建设工作,强化道路和水利及文化阵地设施建设,解决群众精神文化知识缺乏的问题,让村民在劳作中见到实效,在生活中得到方便,在求知中取到真经,从实践中把村民的创业之心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