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十八)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蔬菜、果树、饲用玉米等重点作物和设施农业,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大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现代高效植保器械补贴,示范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推动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
(十九)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设沼气工程,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建设有机肥中心。支持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秸秆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养畜、食用菌基料利用和固化炭化等技术示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开发引进。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地膜,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85%以上,全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残膜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
六、突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二十)加快自主创新突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建设,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共性关键技术,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间套种植。深化农畜林水产育种攻关,强化商业化育种、公益性育种研究和高技术育种研究。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成果大规模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健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环节科技服务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效能。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
(二十一)加快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梓潼、安县、江油、游仙、罗江、邛崃、大邑、东坡、彭山、泸县、射洪1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西昌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南繁科研育种制种基地,逐步增加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种业企业自主研发,支持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到2020年,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0万亩,形成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二十二)强化市(州)科研推广能力建设。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产业规划,加强高产优质农畜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名优特新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地区科技持续创新实力、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推广能力。到2020年,把市(州)农(畜)科院(所)建设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产业研发创新中心、成果集成转化试验基地、技术推广服务展示中心、新型农民培训示范课堂。
(二十三)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和大户入驻农业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对接,贯通产供销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云、农业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水平。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
七、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二十四)着力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和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督查,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问题曝光和问题约谈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责任制和承诺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