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高水低 洪雅机电提灌“赶”水上山
近几年来,洪雅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80%耕地“田高水低”的实情,将集约化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列为水利建设重点项目来抓。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已建成万亩灌面的机电提灌示范片2个,新建标准化机电提灌站78座,维修和改造提灌站203座,创建低压管灌、节水喷灌示范片3个共1500亩,财政性资金总投入1582万元,促进了全县以高寒山区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农业蓬勃发展。
【现场】
老机手陈永贵与“傻瓜”提灌站
采访时间:7月16日上午
采访地点:洪雅县余坪镇福宝村12组白塔提灌站
“绿色按钮就是开,红色按钮就是关,现在的新提灌站现代化程度越高,操作更简单,提水更凶猛咯!”现年65岁的白塔提灌站管理员陈永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大爷告诉记者,这个提灌站始建于1963年,从青衣江到福宝山顶直线距离200多米,扬程85米,老式柴油抽水机要用三台才能提水上山,每回抽水要7—8个人值班。而且动机器之前,先要派10个壮劳力挑水到山顶,给管道“灌引水”排空气。几百亩地灌一回得用10余天,运气不好一天修理机器好几次,群众怨气很大。作为镇农机站老职工,陈永贵已经值守白塔提灌站几十年,一到退休年龄就吵着“不干了”,但是“一连申请好几回都没推得脱这个苦差事”。
去年年底,县农机局利用机电提灌专项资金对该提灌站进行技术改造。今年春灌,改造一新的白塔提灌站让福宝村人大开了眼界。
“提灌三变一”。三级提灌改为一级机电提灌,操作更加方便,故障点大幅下降,增加了运行的可靠性。
“能耗大变小”。功率由原先110千瓦降为现在的75千瓦,每方水耗电从原来的0.786度下降到现在的0.469度,大大节约运行成本。
“提水小变大”。出水量由原来的140立方米/小时,提高至现在的160立方米/小时,该提灌站担负的900亩山田灌溉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操作繁变简”。采用了潜水电泵技术和远程监控操作技术,在控制机房可以通过视频系统看见进水口、出水口等部位的工作状况。同时,把控制机房建在管理员的家门口,日常管理十分方便,开机抽水就像开电视机一样方便。
“这个‘傻瓜’提灌站,八十岁的老太婆、两三岁的奶娃儿都整得来,等我‘享受’够了才换人咯!”之前一直想撂挑子的陈大爷,现在生怕别人抢走他的管理员位置,每天都要去机房、取水口、输水管线逛几趟。
【亮点】
建成片机电提灌 破生态农业瓶颈
“解决高寒缺水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必须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全国农机系统劳动模范、洪雅县农业局副局长李学洪说,近几年来,在省、市、县党政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洪雅县立足助农增收破解生态农业发展瓶颈,采用现代机电提灌技术,着眼成片集中建站,持续努力实施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记者深入该县青杠茶坪千亩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示范片、东岳万亩机电提灌示范片、东岳镇柏林村提灌站、余坪镇大林村提灌站等项目点采访后,深感该县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有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农机部门每年安排的农村机电提灌专项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大体量的提灌站建设的需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部门协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使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得以持续、快速推进。”
据李学洪介绍,近五年来,该县在机电提灌上,先后整合省市县三级农机部门机电提灌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农田保护项目、农发项目、小水利项目、金土地项目、扶贫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1093万元,撬动受益村组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筹投入489万元,为机电提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投入保障。
与此同时,县农业局、农机局主动作为,派出本局干部或工程技术人员,以专家组成员、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技术顾问等身份,积极介入各类涉农项目规划、设计、评审、验收等工作,充分利用参与项目工作的机会,争取资金修建提灌站,并把机电提灌建设的一些理念、规范、要求,充分注入到项目中,为推动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营造了良好大环境。
——集中成片,节本增效。
“既然是示范片,除了持续圆满实现预定灌面提水灌溉的功能外,还有两个经济技术指标必须具有示范性。”李学洪告诉记者,一个是提灌设施本身的节能性和利用率,二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利用。
该县从全域调研、布局规划入手,以500亩以上成片集中配置一个提灌设施为基础,着力建设万亩级机电提灌、管网延伸辐射的大灌面,并把提水、蓄水、节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提灌设施和水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提灌设施和水资源利用率。
“提”——东岳万亩机电提灌示范片就是通过机电提灌方式,将水从山腰的渠道提灌到山顶的山坪塘,灌区农户再从山坪塘自流灌溉或户用提灌取水。
“蓄”——充分利用山坪塘的蓄水作用,除囤积提灌站输送的水量外,日常通过集雨沟集蓄坡面雨水,从而减少提灌作业量。
“节”——配套修建集雨池、小水塘,运用管道输水技术,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注重骨干提灌站建设,将几个小型提灌站合并为一个骨干提灌站,或将多级提灌改为一级提灌,大大节省运行、管理、维护成本。
——运用科技,便民操作。
采访中,洪雅县农业局的农机干部给我们聊了一个小故事。今年5月的一天,东岳镇柏林村一村民组长电告县农业局:村里刚刚建好的提灌站出现故障无法运行,一干人等着抽水灌田,请求派人支援。县农业局立即派出农机技术人员驱车30余公里赶到现场。“嗨,结果你猜啥故障?电源总闸没合到位!”技术员一秒钟合闸到位,水就抽起来了。村民组长自我解嘲说,“你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我们农民硬是整球不懂哦!”
【现场】
老机手陈永贵与“傻瓜”提灌站
采访时间:7月16日上午
采访地点:洪雅县余坪镇福宝村12组白塔提灌站
“绿色按钮就是开,红色按钮就是关,现在的新提灌站现代化程度越高,操作更简单,提水更凶猛咯!”现年65岁的白塔提灌站管理员陈永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大爷告诉记者,这个提灌站始建于1963年,从青衣江到福宝山顶直线距离200多米,扬程85米,老式柴油抽水机要用三台才能提水上山,每回抽水要7—8个人值班。而且动机器之前,先要派10个壮劳力挑水到山顶,给管道“灌引水”排空气。几百亩地灌一回得用10余天,运气不好一天修理机器好几次,群众怨气很大。作为镇农机站老职工,陈永贵已经值守白塔提灌站几十年,一到退休年龄就吵着“不干了”,但是“一连申请好几回都没推得脱这个苦差事”。
去年年底,县农机局利用机电提灌专项资金对该提灌站进行技术改造。今年春灌,改造一新的白塔提灌站让福宝村人大开了眼界。
“提灌三变一”。三级提灌改为一级机电提灌,操作更加方便,故障点大幅下降,增加了运行的可靠性。
“能耗大变小”。功率由原先110千瓦降为现在的75千瓦,每方水耗电从原来的0.786度下降到现在的0.469度,大大节约运行成本。
“提水小变大”。出水量由原来的140立方米/小时,提高至现在的160立方米/小时,该提灌站担负的900亩山田灌溉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操作繁变简”。采用了潜水电泵技术和远程监控操作技术,在控制机房可以通过视频系统看见进水口、出水口等部位的工作状况。同时,把控制机房建在管理员的家门口,日常管理十分方便,开机抽水就像开电视机一样方便。
“这个‘傻瓜’提灌站,八十岁的老太婆、两三岁的奶娃儿都整得来,等我‘享受’够了才换人咯!”之前一直想撂挑子的陈大爷,现在生怕别人抢走他的管理员位置,每天都要去机房、取水口、输水管线逛几趟。
【亮点】
建成片机电提灌 破生态农业瓶颈
“解决高寒缺水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必须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全国农机系统劳动模范、洪雅县农业局副局长李学洪说,近几年来,在省、市、县党政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洪雅县立足助农增收破解生态农业发展瓶颈,采用现代机电提灌技术,着眼成片集中建站,持续努力实施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记者深入该县青杠茶坪千亩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示范片、东岳万亩机电提灌示范片、东岳镇柏林村提灌站、余坪镇大林村提灌站等项目点采访后,深感该县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有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农机部门每年安排的农村机电提灌专项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大体量的提灌站建设的需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部门协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使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得以持续、快速推进。”
据李学洪介绍,近五年来,该县在机电提灌上,先后整合省市县三级农机部门机电提灌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农田保护项目、农发项目、小水利项目、金土地项目、扶贫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1093万元,撬动受益村组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筹投入489万元,为机电提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投入保障。
与此同时,县农业局、农机局主动作为,派出本局干部或工程技术人员,以专家组成员、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技术顾问等身份,积极介入各类涉农项目规划、设计、评审、验收等工作,充分利用参与项目工作的机会,争取资金修建提灌站,并把机电提灌建设的一些理念、规范、要求,充分注入到项目中,为推动机电提灌示范片建设营造了良好大环境。
——集中成片,节本增效。
“既然是示范片,除了持续圆满实现预定灌面提水灌溉的功能外,还有两个经济技术指标必须具有示范性。”李学洪告诉记者,一个是提灌设施本身的节能性和利用率,二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利用。
该县从全域调研、布局规划入手,以500亩以上成片集中配置一个提灌设施为基础,着力建设万亩级机电提灌、管网延伸辐射的大灌面,并把提水、蓄水、节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提灌设施和水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提灌设施和水资源利用率。
“提”——东岳万亩机电提灌示范片就是通过机电提灌方式,将水从山腰的渠道提灌到山顶的山坪塘,灌区农户再从山坪塘自流灌溉或户用提灌取水。
“蓄”——充分利用山坪塘的蓄水作用,除囤积提灌站输送的水量外,日常通过集雨沟集蓄坡面雨水,从而减少提灌作业量。
“节”——配套修建集雨池、小水塘,运用管道输水技术,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注重骨干提灌站建设,将几个小型提灌站合并为一个骨干提灌站,或将多级提灌改为一级提灌,大大节省运行、管理、维护成本。
——运用科技,便民操作。
采访中,洪雅县农业局的农机干部给我们聊了一个小故事。今年5月的一天,东岳镇柏林村一村民组长电告县农业局:村里刚刚建好的提灌站出现故障无法运行,一干人等着抽水灌田,请求派人支援。县农业局立即派出农机技术人员驱车30余公里赶到现场。“嗨,结果你猜啥故障?电源总闸没合到位!”技术员一秒钟合闸到位,水就抽起来了。村民组长自我解嘲说,“你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我们农民硬是整球不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