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粮体制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没有资源集聚农民自身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主粮三农向何处去”大讨论“资本与农业”
导读: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文件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优化要素配置?
如何实现一号文件的工业反哺农业?
“五大发展理念”的国策在“三农”落地,一号文件的“工业反哺农业”可靠实现,都必须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抓手”理念,“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国策,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到可操作、可执行的“抓手”。“工业反哺农业”的可靠落地和有效执行,必须纠正农业政策理论上对“工商资本”的偏见,必须用更加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和法治观,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推动“新三农”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法规前置的理论突破。
正文:“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一直是国家对“三农”政策落地的基本要求,而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我国“三农”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资源匮乏、农民弱势弱能、农业低水平种植......没有资源集聚,靠农民和农村的自身资源,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
循着问题导向的思路,透视一下“三农”的资源现状:
一、农村中的优秀创造力和生产力要素都走了
几十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把农村的人才、钱财以及勤劳、苦干的文化传承等优良生产力能动要素像抽血一样都抽走了,粮食主产区农村的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环境渐趋凋敝,有国家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组织能力的正能量农民精英人才在现在的农村少之又少。
农民阶层把他们最优秀生产力要素连同优良文化都贡献给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多少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多少技能民工成为建设大军、多少青壮劳力舍家弃子担当产业工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成就,是农村特别是粮食种植的广大农村的不断荒芜、凋零和没落为代价的。是以农民工牺牲了家庭团圆、长年离乡离家留子在外苦干为代价的。
1.能人走了很多
我国农村培养出的优秀学子,大学、大专毕业后基本都留在了城市打拼,因为农村留不住人才;农村中的能人也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中走向工业和商业,离开了农村;就连农村中能力强的妇女也都离乡进城找工作去了,农村中长大的男孩女孩也大都进入城市打工,农村的能人和年轻人只有少数愿意种地。
2.纯朴文化也流失了很多
留在农村的农民没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农村的老人没有安享儿孙共乐的幸福晚年,留在农村的儿童没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甚至是缺少父母关爱的童年......
随着农村中优秀人才和能人大都进城的,还有人脉、资金、乡贤以及优良的乡村纯朴文化,留在农村的人对现代垃圾文化少有辨识,造成了农村优秀文化的严重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赌博文化、逐利文章和享乐攀比文化。
二、农村兴旺繁荣的资源要素匮乏
纵观我国农村现状,试问现在的农村还有几个小学?有几个老师?试问现在的农村有几个医疗机构?试问现在有多少大学生留在农村?试问有多少农业科技成果已经应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直面农村的最真实写照,农民看病必须进城,无论大病小病;农民的孩子上学需要每天坐车到镇里读书;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基本都进入大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只有“三亩”田地的农村......
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的主粮农村,房子和土地都缺少生机与活力。新鲜的空气、大面积的天然山水等资源大都被搁置甚至污染、碎片化、不合理利用……
大部份主粮农村,现在只有被过度掠夺性种植的耕地、周边的自然山水和剩在农村的农民,缺少教育、缺少医疗、缺少文化、缺少资金、更缺少人气。
三、我国现有主粮体制制约了农业的前进步伐
由于现代化种植的影响、现代化覆盖不了的尴尬,大概有1/3甚至更多的耕地承包农户不亲自种地了,农业种植模式正在改变。
1.土地短期流转的体制弊端
现行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并非是长期不变的,现行种田大户大都是一年一签一收租金的土地短期流转,由于粮价下跌,今年种植结构调整,国家取消了玉米国储收购政策并执行“完全市场价格+国家政策补贴”的收粮新政后,这种方式的土地流转最终对出租土地的承包农户来讲,不但没有保障而且又面临进一步隆低租金或自己重新再种地都很难选择的无奈,对种粮大户来讲,种一年看一年,没有可能长期谋划,国家补贴政策虽强调给实际种地的组织或大户,但也会在土地出租行情上通过价格搏奕在出租与承租间扯平。保护实际种植者收益的政策基本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