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四川畜牧兽医杂志社支部“走基层接地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蜂舞追花酿甜蜜 记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四川畜牧兽医杂志社支部“走基层接地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4月15日早上尽管天气阴沉沉,也未能阻挡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四川畜牧兽医杂志社支部开展第三次走基层接地气活动。我们冒着时断时续的细雨驱车前往彭州通济镇,为本支部在彭州市辉林中蜂养殖合作社对口扶持的五户蜂农提供养蜂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这次被邀请来担任技术指导和培训的专家是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冰峰教授,周教授在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和蜜蜂生态,饲养技术研究领域等方面造诣颇深。
当我们的车刚停在彭州市辉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官田经营部门口,在此等候多时的蜂农瞬间就把周教授围了个严实,就自己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七嘴八舌连珠炮发似的请教周教授。还好彭州市蜂管站站长刘元国提议周教授到蜂农家中进行现场考察,边看边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川省蜂业管理站站长王建文、成都市畜牧兽医站钟科长、彭州市蜂管站与周边闻讯赶来的蜂农近二三十人随周教授一同步入了官田村临江苑小区的一户蜂农养蜂场。蜂农熟练地打开蜂箱,提起一框蜂脾,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蜜蜂。周教授仔细地观察着蜂群,查看蜜蜂发育情况,浅黄色的蜂蜜从巢脾中流了出来。接着一行人继续考察了另外两户的蜂场。随后周冰峰教授指出了这三户在养殖过程中明显存在缺少饲料、蜂箱摆放密集、蜂箱内脾多于蜂,咬脾现象严重,易生虫患病等问题。并就蜂农提出的蜜蜂如何越冬、种王的选留、饲养的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问题现场进行了逐一解答。
为了解更多蜂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周教授等一行人又翻山越岭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走访了一位80多岁的养蜂人——王济才。当戴着近视眼镜,斯斯文文,精神攫烁的王大爷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怎么看都不相信这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他家十个由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赠送的示范蜂箱就整齐地摆放在群山环绕的住房前,不远处的山崖防护网下大面积地栽种着中药材蜜源植物——黄连。其实王大爷可以在儿女家颐享天年不用这么辛苦劳作的,但是凭着自己心中那份执着,那种对养蜂事业的不舍,他和老伴在山上继续着他们的甜蜜事业。正午的阳光柔柔地照在每个蜂箱上,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着蜂箱巢门嗡嗡地上下飞舞着。眼下正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也是蜜蜂追花酿蜜最忙碌的时候。起蜂巢、摇蜂蜜更是王大爷两老口最开心的时候!
通过现场走访养蜂农户,周冰峰教授结合彭州中蜂养殖实际情况给蜂农系统讲解了如何选种、饲养、防病和养蜂策略等实用技术。特别是面对饲养规模小,养蜂成本大的问题,周教授建议最好因地制宜,通过选育本区域具有抗病强、群势大的蜂种,提高蜜蜂饲养规模,增加养殖效益。
辉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欧运林建议在养殖过程改进蜂箱设计,便于管理、方便操作,最好能做到取蜜不损蜂房、不伤幼虫。今后合作社准备推广使用移动摇蜜车间,这样能降低成本,方便运输,保证蜂蜜质量。
四川省蜂业管理站站长王建文在考察完蜂场后说:“走基层,接地气”,倾听蜂农的呼声,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这次通过支部开展的走基层服务三农的活动,把对蜂农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常态的工作作风和思路;深入村户接地气,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的新气象;与蜂农面对面交流让我们今后的技术指导工作更有信心和决心。蜜蜂养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传花授粉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将蜂业誉为“农业之翼”,传花授粉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价值的140倍。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除了围绕蜜蜂疾病防治、转场放蜂、蜂王培育、采蜜管理以及传授养蜂技艺、交流先进经验、维护蜂农合法权益外,还要共享信息资源、打通产品销路、提供技术支持,全方位推动本地区蜜蜂养殖向产业化发展。合作社还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改进和改变旧的饲养方法,为发展养蜂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采取引进优质蜂种,推广发展新法养蜂,在保证蜂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蜂产品零售价,打造质优、真实、可信的蜂产品。通过对示范蜂场的推广,目的是带动周边群众更好地发挥利用山林农作物资源优势发展养蜂产业,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作为养蜂人更要有信心再振蜂业,将小小的蜜蜂发展成为甜蜜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