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打造西南肉牛产业航母
宜宾生态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独特,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酒糟产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目前已经探索出以筠连县为代表的南方山区农户适度规模母牛养殖增收致富的成功模式,四川省明确把宜宾列入全省肉牛良繁基地优先发展区域给予重点支持,宜宾还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了稳定合作机制,牛羊产业发展迎来千载良机。
近年来,全市牛羊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牛羊肉产量和消费持续增长,对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宜宾肉牛存出栏分别达到29.36万头和11.67万头,肉牛饲养量居川南地区第一位;牛肉产量由1979年的515吨增加到2014年的1.39万吨,增长了27倍。
大力发展牛羊产业,既是宜宾畜牧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需要,也是实施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重要作用。为了对接和利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宜宾大力推广适度规模母牛养殖经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力争将牛羊产业建设成为贫困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将宜宾打造成西南肉牛产业的航母,促进乌蒙片区全面小康。
调整产业 五丰村的“万元模式”
筠连县筠连镇五丰村紧扣地多山多等村情,积极对接市场,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有效地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目前,全村有养殖户260余户,现存栏肉牛2300余头。2014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3500元,今年全村养殖肉牛将达到3000头以上,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
“2008年以前,我们村的肉牛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2007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筠连县筠连镇五丰村村支部书记赵阳均说,五丰村八十年代主要养猪,九十年代养蚕,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赵阳均回到五丰村,第三次当选该村村支部书记,打算带领村民发展肉牛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当时还是有很多人不敢。”赵阳均说,2008年初,全村的肉牛只有45头。
五丰村云丰组村民刘作云之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2008年,在赵阳均的带动下,刘作云花了700元买了一头牛,在五丰村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始了养牛之路。“在养牛的过程中,专合社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还给予了帮助,让我养起来很顺畅。”刘作云说,专合社的“三户联保”资金前三年无息贷款给他,每年有3000—5000元的资金,当年借当年还,不仅降低了风险,还让他提高了积极性。
2014年,刘作云的肉牛已经达到24头。“去年儿子取媳妇卖了7头牛,现在还剩17头。”刘作云高兴地说,由于这两年肉牛的行情较好,他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到了筠连,全家一起从事肉牛的养殖。现在,刘作云每年卖牛的收入有10来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果刘作云养殖肉牛是从无到有的典型,那么小河组的赵利财则是锦上添花的代表。
赵利财一家三口之前在外省从事建筑行业,虽然能挣钱,但是不稳定。“建筑行业很多时候是做了事拿不到钱,一家人还是想从事稳定点的行业。”2011年,在看到全村肉牛发展迅猛的情况下,赵利财一家回到家乡开始养牛。目前,他也养有24头牛,每年的收入也有10来万元。“这个产业稳定,发展可持续,未来打算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养牛产业,赵利财很有信心。
“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不改变思路,五丰村就没有今天。”在赵阳均看来,几年的时间,五丰村从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发展到现在13500元,正是因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所获得的结果。
据悉,宜宾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牛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先后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会会议审定;争取筠连、屏山、宜宾县、珙县列入四川省第一批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兴文县也在今年进入基地县行列,宜宾扶持发展了一批肉牛规模养殖场,形成了筠连县五丰村、五凤村,珙县木梯村等一批肉牛养殖专业村;建设筠连川南肉牛交易市场并顺利开业,为加快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市场平台。
身残志坚 她养牛挣了上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