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为什么憋屈,乡镇干部为什么委屈?
近期陆陆续续看了数篇关于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生态的文章。我也发发牢骚,想把憋了很久的烦闷讲出来,主要是讲在基层的困境。讲的问题绝不是个例,而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
首先是乡镇政权的困难,条列几个问题。
一是没钱办事。办公经费这两年虽增加不少,但也仅勉强够维持运转的水、电、暖、网、车、油、纸等消耗开支。同时,上级各单位将工作下达给乡镇时,并未一并拨付办事资金,只分配任务,不给钱,造成乡镇只能压缩办公开支以挤出钱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乡镇都在艰难维持运转。想替群众办些实事,但空有抱负,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二是人手紧缺。一个乡镇编制一般也就40-60人。但从未满编全员过,全县大多数乡镇都是空缺10个以上。即使全部满编配齐,40多个人也干不过来一百多项的工作。维稳、中心工作、综治、民宗、计生、环保、卫生、兵役、信访、安监、规划建设、民政、社保医保、科技、扶贫、残联、农林渔、畜牧兽医、农机、财政、党建群团、机要保密、人事组工老干、纪检宣传统战等等等,还有应付一波接一波没完没了的检查评比考察调研,哪项不需要人手。乡镇干部普遍兼着三到四项工作,有的更多。 此外,乡镇本来就缺人,县上还从乡镇抽调干部,除两办两委三部等权利机关,一些阿猫阿狗的单位都敢从乡镇抽人,都拿乡镇当软柿子捏。几乎每个乡镇都被县上抽走4、5名干部,且被抽走的都是骨干。有时真想不通,县上大多数单位本身业务不多,其本单位的人都闲着,还要从乡镇抽人,极不公平。难道乡镇不需要开展工作?
三是权责不对等,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最弱的肩膀扛最重的担。机构改革后,乡镇权力被无限的收缩,财权、人事权、土地权等几乎所有的权力都划归县级,乡镇已经不是一级独立完整的政权,修一个巷道、清一条毛渠、办一个低保、打一口井这样的小事都须上级批准,不能自行拍板。但中央、区、州、县,任何一项工作都最终层层下压到乡镇。在中国,除了外交,其他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层层下压到乡镇。甚至包括一些本就该州县业务部门负责工作也要推给乡镇,可乡镇又能把工作推给谁呢?上级只下派任务,却不给相应的权力和资源,让乡镇怎么办?乡镇只能硬着头皮扛。若工作没干好,依然由乡镇来担责任、挨板子。甚至有时还要替某些县直部门背黑锅。同时这也是信访案件多的众多原因之一。
四是工作难以自主决策、自主开展。乡镇每天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来转,很少有哪一天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如何开展、进度和方式。
五是村干部难配合。村级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加之工资仅有几百或1000多一点,因此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低是在所难免的。乡镇对他们基本素手无策,骂不得,连一两句重话也说不得,否则他们就撂挑子不干。基本是哄着、骗着他们来开展工作。而他们也基本是能躲就躲、能骗就骗、能应付就应付,晃晃悠悠。更有甚至,不少村干部因自治权力过大而比乡镇领导还厉害,油盐不吃,水泼不进。
六是群众工作不好做。工作需要农民群众配合支持,甚至需要群众的帮助才能开展。取消农业税后,动员群众变难了,修路修渠时义务工不能再让人家出了,有事也难以召集了、甚至有的农民就连自家门前的垃圾都不打扫了,反正有乡干部替他们打扫。有事时是求着群众围着群众跑,群众爱理不理,但当群众有事时,不管乡镇能不能办,群众都会找过来,理直气壮;最难做的是利益冲突下的群众工作,来硬的犯纪律犯法,来软的完不成任务,只有死磨硬泡,有些干部甚至为了拉近关系而自己掏腰包给群众买东西。县上还不理解:乡镇工作怎么推的这么慢?干部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七是名目繁多的检查、务虚的工作和信访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最烦的就是检查评比调研,县上有30-40个单位,即使每个单位一个季度来一次,算下来平均每三天就要来一个检查组,这还不算州上和自治区来的。而检查内容也大多是虚假的工作。尤以务虚的党建群团工作最烦,来检查的最多。只要是来检查的,不管他官多大,都得罪不起,都是爷,唯有尽力装孙子点头哈腰供着捧着。加班造假档案、打扫卫生、迎接陪同等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信访是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