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衰败的千年古村
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历史中,一个个保留着原生态印记的小村落,成为记录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但是现在,许多古村落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纷纷离开,逐渐呈现出衰败的景象。
静处深山千年,依然输给了时间
从山西省太原市驱车前往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的大汖村,路面渐渐由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变成了两车道的村级公路,当到达距离大汖村6公里的梁家寨乡时,柏油马路悄然变成了泥泞土路。沿着仅够一车通行的山间小道,我们找到了藏在深山里的大汖。
大汖村村支部书记韩国印说:“这个古村有800多年的历史,总共11户人,常在的就是17口人。1999年由于泥石流灾害,政府出面进行了大型搬迁。现在剩下的就是60、70岁的老人,也有80、90多岁的。从2000年以来,就剩这么多人了。”
每一个到大汖村的人都要抬头仰望,因为这里的土黄色民居都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满了半个山坡。进入村子中又会发现,这里的小巷交错纵横,户户相连,布局自然,犹如迷宫。
千百年来、风云变幻,但深山中的大汖村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民居、古村落被完整地保护下来,人们甚至说,这里的门板都是文物。
同样,正是由于闭塞和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纷纷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村民韩升治说:“我挣不了多少钱、也花不了多少钱,国家给我们五保户,一年三千多,自己的房屋都维修不好,塌了很多,其他人房子就空着。国家不管就没有人管了。”
“杯水”的补助,难解民居的破败
据大汖村村支书韩国印描述,村里从2000年开始就陆续有游客前来参观,但十多年来,村民没有资金修补房屋的情况依然存在。每年政府能给的补助,比起全村需要的修缮补助,称得上“杯水车薪”。
韩国印说:“已经10多年了,也没有开发商,经济没收入。只能靠低保和五保,民政部门给点补助。2012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3万、5万,主要是给全村维修房子。今年维修了10多处,50个院落破损特别严重,而破损太严重的又不敢动,有140间。”
开发了乡村游,进度却十分缓慢
在距离大汖村120公里外的山西晋中,还有另外一个古村落沉睡在山间。
沿着乾隆年间铺下的石头路,进入了后沟村。一幢一幢石头房分散在远近的丘陵山坡之上,还有很多质朴厚重的窑洞分布在乡间。这里的13座古庙历史悠久,在当地很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也是山西省重点保护古村落。
村口有一家叫做“知青院”的农家乐,老板娘白素贞嫁到后沟村23年了。13间窑洞结构的客房、敞亮的院子,都是白素贞和丈夫作为院子的第四代拥有人,在2005年后沟村开发景区时进行维修的。
白素贞回忆说:“我们刚来的时候就是小村,开发后知道是古村落,破损程度达到100%。虽然开了农家乐,我们还是种地为主,现在有26亩地。”
2005年,山西中宇投资集团与后沟村签订了协议,准备进行相关的修缮和旅游开发。这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希望。当时,因为知道政府要开发,陆陆续续有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了村子。
但是,中宇投资集团顾问武清波表示,目前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修缮,进展都十分缓慢:“所谓开发,就是简单的修修路,把它圈起来,卖点门票。不过,公司赚取的门票费仅够维持人员的开支。”
缺少资金,保护与开发进退两难
进展缓慢的原因,还是一个字:钱。
当旅游开发不能吸引足够的游客,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很难拿出钱来投到这个小山村。
中宇投资集团顾问武清波表示:“公司现在第一缺的就是资金。建了很多电线,往往都在外面,对古村落景观是一种破坏。电线入地、入网,需要大笔资金。古建筑每天都在退化,风吹日晒需要保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去经济形势好,公司舍得投钱。现在整个经济形势陡然下跌,往这个地方投资,就难以维系了。”
无法从自身的运行中创造收益,古村落的社会化保护自然无法进行。有着古村落保护利用经历的企业家杨建新就明确地表示,只保护、不开发,是无法持续的:“传统的村子里面是没有下水的,不能修卫生间,使得大量的房子不能做酒店、饭店,无法开发。基础设施是这个村子里投资最大的部分,你要开发了才能保护。要是光保护、不开发,归根到底是保护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