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新内涵
因此,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措施,而不是单纯建几个大型批发市场就是现代流通了。农产品流通的体制机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抓紧推进。
下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就要以建立主产区产地营销体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营销能力和创制公平公开的交易环境为目标,依托各类农产品优势集中产区和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国家级专业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三级互为补充、层次清晰、开放公平竞争、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们准备重点支持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产地市场,扶持改造300个区域性产地市场,示范建设1000个田头市场,使市场布局更加优化,产地市场由局部性、自发型建设向系统性、协同性建设转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规划(2015-2020)》。
信息化对农业的改造将是全方位、革命性的,农业信息化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目标。这些年农业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请您谈一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张合成:实施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信息化因其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被列入“四化同步”战略。
首先,信息化推进技术领域的创新。我们将传感器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产生出物联网,对农业生产智能化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巨大潜力,但也要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应用和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信息化带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让农村人与城里人一样感知世界。2014年我部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把免费的无线网络(wifi)带到村里,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我们把世界带给了农民,把农民带到了世界。互联网应用要注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把国家大型网络企业引向农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再次,信息化产生新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商业模式创制。现在大量的数据资源孤岛化,相互割裂、开发利用不足,是巨大的数据资源浪费。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可以借鉴美国做法,比如美国国家气象局只做监测,不做预报,气象局负责公布基础数据,商业公司根据这些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向需要服务的对象收取一定费用,赚取中间的服务费,这就是社会化的信息服务。预报得不准就要按合约赔付客户,这就是市场化的农户信息服务机制。这些服务模式的创制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
当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四大核心任务。
第一是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是用经营的网络化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来解决经营的问题。支持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物流配送。
第三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管理的现代化,实现管理的高效透明。依靠信息化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管理能力,加强涉农数据的采集、监测、统计、分析能力。
第四是实现信息服务的便捷和灵活。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方式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快捷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
转自:《农业工作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