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致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外
针对国内外粮食价差高企的局面,有两种观点“一是自己别搞了,进口吧,另一个是把农民都赶走搞大规模农业”,不过,陈锡文认为,农业政策不是单纯的产业政策,而是关系到农民生存发展、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
在粮食总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进口粮食不断增加,社会粮食库存总量也不断增加的“三量齐增”的局面。
7月30日,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三量齐增”局面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存在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外粮食存在价格差。
具体来说,2014年,中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但其中70%以上是大豆,国产大豆只有1200多万吨,进口了7140万吨的大豆。这表明,大豆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所以不得不进口,而且这几年进口在持续增加。
除了进口大豆外,中国还进口了2000多万吨其它品种的粮食。陈锡文说,国际市场低价粮食进入国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显示了中国粮食还有一些其他的农产品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明显不足。从三大主粮来讲,以今年6月份为例,国内大米(晚籼米)比泰国进口完税后的价格高51.8%,小麦高56.6%,玉米高65.3%。
价格倒挂成因复杂
出现这种国内外价格倒挂的情况,早已引起官方与民众的关注。陈锡文说,实际上出现这个现象的时间并不长,从了解的资料来看,大约是从2012年的秋天开始到2013年的夏天,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出现了。在此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作物产品并不高于国际市场。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陈锡文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价格的提高。参照2011年粮食价格,拿2014年最低收购价比较,早籼稻价格提高了32.4%,中晚籼稻价格提高了29%,粳稻提高了21.1%,小麦提高了24.2%。实行临时收储的玉米和大豆,前者提高了13.1%,后者提高了20%。陈锡文说,我们的提价速度显然高于国际市场的幅度,它对国内外价格倒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是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参照今年6月份的价格,拿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比较,2011年是本世纪以来玉米价格最高的年份,小麦价格也是处于高位阶段。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今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麦价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价跌了39.3%,玉米价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价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陈锡文说,这一时间段,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的幅度超过了国内同期粮食价格提升的幅度。
三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上升。2014年,平均汇率是1美元兑换6.14元人民币。但是,1994年以前,汇率是1美元兑换8.62人民币。总的走向是人民币不断坚挺,相对美元在不断升值。陈锡文举例说,不算其它任何费用,500美元/吨的大豆,在1994年那个时候,每进口一吨折合4000多人民币。现在,同样是一吨大豆折合只有3000多人民币。这一千多块钱的价差是汇率变化。“农民没什么办法对付,这对生产者来说影响是极大的。”他说。
四,最近两三年的全球能源价格的暴跌,导致货物海运价格的明显暴跌。陈锡文说,从过去伊拉克战争时期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到最近每桶不足50美元,中间100美元的差价,对运价影响很大。与之对应的是,2005年5月,从美国墨西哥湾新奥尔良运往中国的大豆运费价格一吨是138美元,今年5月份一吨运价只有34美元。一吨价差100美元。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分析,是为了说明目前出现的中国粮价高于国际市场情况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的说是中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价格上涨,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值得进一步去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形成这样的局面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直接相关。当时,为了挽救经济,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中国投入了4万亿元。陈锡文称,其实全球只要有能力,没有一个国家会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随后交替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全球的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暴涨暴跌的现象。
对于国内外农产品存在价差这个问题,陈锡文称,这实际上是全球化带来的现象。要认真分析,不能贸然的说,就是中国农业没有竞争力。当然,我们有竞争力不足的地方,但是有比它更复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