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病”危机正悄然来袭:半月谈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农村也广泛存在,却一直没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近期,围绕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深入北京、河南、黑龙江、江西、安徽、青海等地展开深入调研,探究农村居民“心病”的症结和破解之道。
农村“心病”来袭
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大龄男性青年报复社会……或许这一起起悲剧性事件只是一些极端的事例,但是它们牵连着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记者调查发现,农村“心病”危机正悄然来袭。
被忽略的普遍存在
(记者:史林静 宋晓东 郭强 马晓成)
今年7月,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郝村5岁男童王明涵的离奇失踪引发社会关注。经过连日调查,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犯罪嫌疑人竟然是男童邻居家的奶奶。据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讲,邻居王明涵聪明健康,而她自己的小孙子身患肌肉萎缩,卧病在床。王明涵每次去她家玩,都让她心里极度不平衡,出于嫉妒,她趁王明涵在家门口玩,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掐死后埋在院内的花园里。
小冀镇党委副书记买文民从来没想过镇里会出这么大的事。郝村所在的小冀镇18个村庄共安装93个视频探头,有一支由15人组成的专职巡防队,每天由派出所负责带领队员开展巡逻业务。仅郝村就在进出村口处和两个主干道上装有4个摄像头。如此多的摄像头也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无独有偶,2013年8月,山西汾西县6岁男童惨遭伯母挖眼的案件也让人不寒而栗。专家表示,新时期农村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出了这事我才知道,呵护农村人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郝村妇女主任张成萍说。作为村干部,张成萍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村民们更是很少关注过心理健康问题。
“从那些极端案件中可以看到,农村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忽视性,部分农村居民脆弱的情感世界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一旦遇到刺激就可能酿成悲剧。”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赵悦玲说。
除了因严重心理疾病而导致的人身伤害外,在农村,自杀等行为反映出的心理抑郁和情绪异常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远远高于城市。根据公开发布的《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城市自杀率为每10万人4.82人,而农村却高达每10万人8.58人,农村居民的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指出,留守儿童中经常感到烦躁的占46.0%、感到孤独的占39.8%、闷闷不乐的占37.7%,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占19.7%,都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表示,心理健康问题在广大农村比较普遍且日益突出,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中,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存在许多误区。
不可忽视的三大主体人群
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是最值得关注和最需要帮扶的群体。
专家表示,经济与生活压力的增大、人情关系的逐渐寡淡、老年人又缺少经济主导权,以及由于社区活动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产生严重社会隔离感。这种隔离感与日俱增,最终会诱发孤独、抑郁等一系列精神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老年人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非常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正奎说,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农村,老年人达到抑郁症症状的接近40%。
刘正奎说,年轻人离开农村后,老年人承担了大量的传统农活,最关键的是平时几乎没人跟他们说话。现在村里已经几乎没有小学了,不少小学都搬到了镇上。在子女都外出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只能等孙子孙女回到家才能跟他们说上几句话。孤独感是农村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经济与精神的压力都不断增大。
农村留守妇女也是值得关注的群体。有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平均水平,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突出,甚至伴有一些明显的强迫行为。喝农药、上吊等情况,过去在农村并不鲜见。如今,从自残、自杀扩展到对他人施加伤害。